本教材相关课程为“文学批评”,供高等院校中文系学生使用,亦适合一般文学爱好者阅读。本教材的重点不在批评理论的全面介绍,而在于引导学生将批评理论运用于实践中。教材一方面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案例分析并借助课后练习逐步提高学生撰写评论的能力;另一方面亦结合案例,对文学批评基本原理本身展开探讨,可用作西方文论等课程的辅助读物。
作者简介
汤拥华,湖南常德人,1976年生,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研究方向为美学与文学理论,兼及文学批评。目前学术兴趣主要在英美文论,尤其关注实用主义关联域中的美国当代文论与批评,对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生成问题亦有所致力。
目录
说明
致读者
推荐书目及理由
第一编 什么是学院派批评
本编导语:所谓“学院批评”
第一章 学院里的批评家
为什么需要批评
当批评遭遇理论
为了文学的理论
本章课后练习
第二章 批评的美学难题
描述:事实与感受
阐释:意图与意义
评价:原因与理由
结语
本章课后练习
第二编 文学批评的价值面向
本编导语:所谓“价值面向”
第三章 文学之为现代
再现性与现代性
文学与现代境遇
文学与时空体验
文学与形式之变
本章课后练习
第四章 文学之为审美
在思想与审美之间
文学性与伦理难题
形式分析的三层次
如何避免“两张皮”
本章课后练习
第五章 文学之为独创
原创·创新·独创
独创性与流行观念
差异、影响与传统
一点写作建议
本章课后练习
第三编 读入文本
本编导语:批评的路径
第六章 部分与整体的辩证法
何谓“新批评”
显隐双层结构
文本中的结构主义
本章课后练习
第七章 叙事学批评(上):故事与叙述
人物·角色·性格
发现“叙述行为”
叙述者问题种种
结语
本章课后练习
第八章 叙事学批评(中):叙述视角
叙述视角种种
视角与人称
视角与身份
本章课后练习
第九章 叙事学批评(下):时间与空间
叙述与时空
叙述时间:时序,频率,速度
叙述空间:视角,情节,意境
本章课后练习
第十章 文体学批评:风格与文体
文体之为风格
从语气看文体
文体与语际书写
文体与体裁
文体与传统
本章课后练习
第四编 读出文本
本编导语:一个作为过渡的说明
何谓“读出文本”
文本与作品
“某某叙事”问题
第十一章 程式与符号
发现“套路”
对立与结构
符号学的两组概念
本章课后练习
第十二章 表层与深层(上):以精神分析批评为例
精神分析与文学批评
精神分析批评的路径
自我·梦·欲望
小结
本章课后练习
第十三章 表层与深层(中):以女性主义批评为例
何谓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批评的两种范式
女性形象批评关键词
“女性写作”的悖论
本章课后练习
第十四章 表层与深层(下):以意识形态批评为例
作为“绝对视域”的政治
是“批判”还是“批评”
意识形态批评的美学逻辑
本章课后练习
第十五章 内部与外部:在文学中发现历史
文学的历史逻辑
逻辑之一:摹仿与程式
逻辑之二:总体与同构
逻辑之三:讽喻与影射
小结
本章课后练习
结语:在知性与启示之间
后记
致读者
推荐书目及理由
第一编 什么是学院派批评
本编导语:所谓“学院批评”
第一章 学院里的批评家
为什么需要批评
当批评遭遇理论
为了文学的理论
本章课后练习
第二章 批评的美学难题
描述:事实与感受
阐释:意图与意义
评价:原因与理由
结语
本章课后练习
第二编 文学批评的价值面向
本编导语:所谓“价值面向”
第三章 文学之为现代
再现性与现代性
文学与现代境遇
文学与时空体验
文学与形式之变
本章课后练习
第四章 文学之为审美
在思想与审美之间
文学性与伦理难题
形式分析的三层次
如何避免“两张皮”
本章课后练习
第五章 文学之为独创
原创·创新·独创
独创性与流行观念
差异、影响与传统
一点写作建议
本章课后练习
第三编 读入文本
本编导语:批评的路径
第六章 部分与整体的辩证法
何谓“新批评”
显隐双层结构
文本中的结构主义
本章课后练习
第七章 叙事学批评(上):故事与叙述
人物·角色·性格
发现“叙述行为”
叙述者问题种种
结语
本章课后练习
第八章 叙事学批评(中):叙述视角
叙述视角种种
视角与人称
视角与身份
本章课后练习
第九章 叙事学批评(下):时间与空间
叙述与时空
叙述时间:时序,频率,速度
叙述空间:视角,情节,意境
本章课后练习
第十章 文体学批评:风格与文体
文体之为风格
从语气看文体
文体与语际书写
文体与体裁
文体与传统
本章课后练习
第四编 读出文本
本编导语:一个作为过渡的说明
何谓“读出文本”
文本与作品
“某某叙事”问题
第十一章 程式与符号
发现“套路”
对立与结构
符号学的两组概念
本章课后练习
第十二章 表层与深层(上):以精神分析批评为例
精神分析与文学批评
精神分析批评的路径
自我·梦·欲望
小结
本章课后练习
第十三章 表层与深层(中):以女性主义批评为例
何谓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批评的两种范式
女性形象批评关键词
“女性写作”的悖论
本章课后练习
第十四章 表层与深层(下):以意识形态批评为例
作为“绝对视域”的政治
是“批判”还是“批评”
意识形态批评的美学逻辑
本章课后练习
第十五章 内部与外部:在文学中发现历史
文学的历史逻辑
逻辑之一:摹仿与程式
逻辑之二:总体与同构
逻辑之三:讽喻与影射
小结
本章课后练习
结语:在知性与启示之间
后记
精彩书摘
说明
本教材相关课程为“文学批评”,供高等院校中文系学生使用,亦适合一般文学爱好者阅读。
本教材的重点不在于文学批评理论的全面介绍,而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批评实践理解理论,并将理论运用于批评实践。教材一方面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借助个案分析以及课后练习逐步提高学生撰写评论的能力;另一方面结合案例,对文学批评基本原理展开探讨,可用作“西方文论”等课程的辅助读物。
本教材以课堂讲义为底稿。教材中用做案例的作品分析及其他辅助教学的文字材料,除特别注明出处外,皆由本教材著者撰写。
教材中所涉作品,大多为文学爱好者熟悉的名篇佳作,故不附录于书后。
教材中部分内容引用了著者已经发表的文学评论类论文和出版的论著,特此向《文学评论》、《文艺争鸣》、《探索与争鸣》、《山花》、《扬子江评论》、《华文文学》、《戏剧与影视评论》、《中国文艺评论》、《上海文化》、《海上文坛》等杂志社以及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表示感谢,教材中不一一注明。个别论文为与他人合著,使用前已征得其他著者同意,并作了不同程度的修改,一切责任由本书著者承担。
本教材相关课程为“文学批评”,供高等院校中文系学生使用,亦适合一般文学爱好者阅读。
本教材的重点不在于文学批评理论的全面介绍,而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批评实践理解理论,并将理论运用于批评实践。教材一方面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借助个案分析以及课后练习逐步提高学生撰写评论的能力;另一方面结合案例,对文学批评基本原理展开探讨,可用作“西方文论”等课程的辅助读物。
本教材以课堂讲义为底稿。教材中用做案例的作品分析及其他辅助教学的文字材料,除特别注明出处外,皆由本教材著者撰写。
教材中所涉作品,大多为文学爱好者熟悉的名篇佳作,故不附录于书后。
教材中部分内容引用了著者已经发表的文学评论类论文和出版的论著,特此向《文学评论》、《文艺争鸣》、《探索与争鸣》、《山花》、《扬子江评论》、《华文文学》、《戏剧与影视评论》、《中国文艺评论》、《上海文化》、《海上文坛》等杂志社以及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表示感谢,教材中不一一注明。个别论文为与他人合著,使用前已征得其他著者同意,并作了不同程度的修改,一切责任由本书著者承担。
为了方便大家利用电子书更好的学习,精心整理了网络上的各种电子书,有PDF版本的,也有TXT版本的,现有一万多本PDF的,七万多本TXT的,还有精心整理的天涯神贴,而且还在不断增加中,有需要的可以点击下面的衔接或者扫码下载: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z45OMvYM0Jy-BVuJJmRvtw?pwd=w3m9 提取码: w3m9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请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