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夏目漱石经典长篇全收录,著名日本文学翻译家竺家荣权威新译并作序)
作者:(日)夏目漱石 著,竺家荣 译
格式: pdf、txt、epub、azw3、mobi、docx
编辑推荐
日本近代文学***伟大的 国民作家 夏目漱石 不朽杰作
透视日本人性格和心魂的**读物
著名日本文学翻译家 竺家荣 权威新译并作序
位列日本国民*喜爱十部作品之首
夏目漱石*经典长篇全收录
内容简介
“我”无意中与一位气质高贵,学养深厚的“先生”结识,在交往中先生的孤高性格与他背后的神秘往事深深吸引着“我”。后来,“我”接得“先生”一封长信。信中,先生自叙了那段往事:大学时代“先生”和*好的朋友K同时爱上房东的女儿。为了得到她,“先生”迫使K自杀,虽*终如愿以偿抱得美人归,多年来却始终遭受着良心的谴责……
小说以徐缓沉静而撼人心魄的笔致,刻画了世间幽微的人心,体现了利己之心与道义之心的冲突,展现了日本近代知识分子矛盾、怅惘、无助的精神世界。
夏目漱石*经典长篇《心》《小少爷》全收录。
作者简介
夏目漱石,なつめ そうせき(1867-1916),日本近代文学的奠基人,首屈一指的文学巨匠,被称为“国民大作家”。
他的创作给后来的作家以深刻的影响和启迪。他一生坚持对明治社会的批判态度,以鲜明的个性,卓越的艺术才能,成为日本近代文学*伟大的作家之一。1984年,他的头像被印在日元一千元的纸币上,以纪念这位为日本文学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大文豪。
其代表作有《心》《小少爷》《我是猫》《明暗》《虞美人草》等。
竺家荣,1981年毕业于国际关系学院,专攻日本近现代文学,并取得文学硕士学位。尔后一直在该校任教至今,教授《翻译课》《日本文学研究课》等。现为日语学科硕士生导师。曾多次赴日研修。
代表译作:《晓寺》《失乐园》《一个人的好天气》《温柔的叹息》等。
目 录
心
小少爷
免费在线读
上 先生和我
一
我一向叫他“先生”,所以此文中也这般称呼,而不公开他的姓名。这样对我来说更自然些,并非顾忌人言。每当回想起他的音容笑貌,我便情不自禁地想叫一声“先生”。拿起笔来时,心情亦然,我实在不愿使用那种生分的姓氏缩写。
我认识先生是在镰仓。当时我还是个少不经事的学生。趁着暑期去了海滨浴场的一个朋友,给我寄来明信片,要我一定去玩,于是,我决定筹钱前往。我筹钱用了两三天的工夫,谁知在镰仓待了不到三天,叫我去的朋友突然接到乡下来的电报,让他马上回去。尽管电报上说他母亲病了,可是我那位朋友并不相信。老家的父母早已给朋友包办了一门亲事。可是,按现代人的习惯来说,他还不到谈婚论嫁的年龄,而且最关键的是,女方本人他没看上眼。因此,暑假本应回家的,他却故意跑到东京附近游玩来了。他把电报拿给我看,问我该怎么办。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如果他母亲真的病了,他当然应该回去。最终他还是回去了,如此这般,特意赶到这里的我就落了单。
距离开学还有些时日,我可以继续留在镰仓,也可以选择回去。我便决定暂且待在落脚的那个旅店。朋友是中国的某个有钱人家的儿子,虽说不缺钱花,但毕竟还是个在校学生,在花销方面和我相差不大。所以独自留下的我,也省去了重新去找廉价旅馆的麻烦。
旅店位于镰仓的一个偏僻之处,倘若打算去享受台球或冰激凌这类时尚的玩意儿,须穿过一条很长的田间小路。坐车去还得花费二十钱。不过,这一带坐落着不少私人别墅,且离海边很近,对于喜欢海水浴的人来说,可算占据了有利的位置。
我每天都去海边游泳。从熏得发黑的旧茅屋之间穿过去,一下到海滩,就能看见沙滩上蠕动着来避暑的男男女女,这场景不能不让我惊诧,原来这地方住着这么多城里人。有时候,海面上竟也会像澡堂子里似的,浮着一片黑压压的脑袋。虽然自己孤零零一个人,但也融入了这喧闹嬉戏之中,或随意躺卧在沙滩上,或在水边蹦来跳去,任凭海浪拍打着膝头,倒也快活自在。
我就是在这杂沓之中看到先生的。那时海边有两家茶屋。自从偶然去了其中一家,后来就习惯去那家了。与长谷那一带拥有大别墅的人不同,没有专用更衣棚的避暑客们,就只有使用这种公共的更衣场所了。他们除了在这茶屋里喝茶、休息之外,还在这里洗游泳衣,冲净身上的海水,寄存帽子和雨伞等等。我虽然没有泳衣,也担心自己的随身物品被偷窃,所以每次下海,都把所有衣物寄放在那家茶屋里。
二
我在那家茶屋见到先生的时候,他刚脱去衣服准备下海。我当时正从水中走上来,风吹着湿淋淋的身子。我们之间隔着不少攒动的人头,若是没有碰到什么特殊情况,我可能会错过先生的。但是,尽管海边那么多人,我又是那么懈怠,居然立刻发现了先生,只因为他是和一个外国人结伴来的。
一进小茶屋,那个肤色异常白皙的西洋人,便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他把身上穿着的纯日式浴衣脱下来,往长凳上一扔,抱着手臂,面朝大海,站在那里。他身上除了我们平时穿的内裤外,什么衣服也没穿。这首先便让我觉得不可思议。两天前,我还去了由井之滨,在沙滩上,长时间地观瞧外国人泡海水浴的情景。我坐在一个小沙丘上,旁边就是某旅馆的后门,所以这段时间里,我看到许多男人海水浴后,从海里走上岸来,却没有一个人露出身躯、胳膊和大腿。女人们更是将肉体遮掩起来。人们头上几乎都包着橡胶头巾,海面上浮动着一片深红色、藏蓝色或蓝色。对于刚刚目睹了这一景象的我来说,这位只穿着一条游泳裤,堂而皇之地站在大家面前的洋人着实稀罕。
过了一会儿,那洋人扭头对自己身旁正弯腰捡东西的日本人说了一两句话。那个日本人捡起掉在沙滩上的毛巾,包在头上,向海边走去。那个日本人就是先生。
出于好奇,我一直望着并肩走下海的两个人的背影。只见他们径直走进海水里,穿过远处礁石滩周围戏水的人们,走到较为开阔的地方后,两个人就游了起来。他们向远处游去,两个脑袋逐渐变小了。不久,又游了回来,一直游到岸边,回到茶屋后,也不用井水冲洗,马上擦干身子,穿好衣服,匆匆离去了。
他们走了之后,我仍然坐在长凳上一边抽烟,一边呆呆地想着先生的事。我总觉得好像在哪里见过他,却怎么也想不起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见过。
那时候,与其说我是无忧无虑,不如说是百无聊赖。因此,第二天,在估摸着有可能遇到先生的时间,我又特意去了那家茶屋。没有见到那个洋人,只有先生一个人戴着草帽来了。他摘下眼镜,放在台子上,用毛巾包好头,就立刻下海去了。当他像昨天那样,穿过喧闹的游人,一个人游向远处时,我突然想要追上去,于是,我一直跑到海水溅到脸那么深的地方后,朝着先生挥动胳膊,游了起来。可是和昨天不同,先生从意想不到的方向,游了一条弧线回到岸边。结果,我的打算落空了。我上了岸,甩着滴水的手,走进茶屋时,先生已经穿戴整齐,跟我擦身而过,走了出去。
三
第二天,我于同一时间来到海边,又遇见了先生。第三天也是同样。但是,我没有找到跟先生搭话的机会,也没有相互问候。而且看先生的作派,似乎不喜欢交际,他总是定时定点,颇有规律地超然来去。无论周遭多么热闹,似乎也丝毫引不起他的兴趣。最初同他一起来的那个外国人,后来再没有看见,先生总是一个人来。
有一次,先生照例迈着大步从海里上来,拎起脱在老地方的浴衣正要穿上,不知怎么搞的,浴衣上沾满了沙子。为把沙子抖掉,先生背过身去抖了两三下。这时,放在衣物下面的眼镜从板凳缝里掉了下去。先生系好白底蓝花浴衣的宽腰带后,像是发现眼镜丢了,便急忙在附近寻找起来。我赶紧钻进凳子底下,拾起了眼镜。先生说了声“谢谢”,从我手里接过了眼镜。
翌日,我跟在先生后头下了海,然后跟着他朝同一个方向游去。游出约二百多米时,先生转过头来和我说话。望向四周,辽阔的碧海上只漂浮着我们两个人,耀眼的阳光照射着目之所及的山山水水。我挥动充斥着自由与喜悦的臂膀,在水中飞快地游起来。先生突然停下来,仰面朝天地躺在波浪起伏的海面上。我也学着先生的样子躺在水面上。朗朗晴空,碧蓝如洗,阳光洒在我的脸上。我大声喊道“好舒服啊”。
过了一会儿,先生直起上身,恢复了泳姿,催促我说:“该回去了吧?”我身体比较壮实,想在海里再玩一玩。可是先生这么一说,我立刻痛快地答应:“好,回去吧。”于是我们又顺着原路游回了海边。
从那以后,我就和先生成了朋友,可是尚不知先生住在何处。
又过了两天,记得是第三天的下午,我在茶屋遇到先生的时候,先生突然问我:“你打算在这里住很久吗?”我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一时间答不上来,便回答:“我也不知道。”可是看到先生在微笑,
我突然觉得不好意思起来,不由得反问道:“先生呢?”这是我第一次叫他“先生”。
那天晚上,我去了先生下榻的旅店。虽说是旅店,却不同于一般的旅店,那是一幢建在宽阔寺院内的别墅般的建筑物。我还了解到住在那里的人并非先生的家眷。由于我老是“先生先生”的叫他,先生露出了苦笑。我解释说,这是我对长辈的习惯叫法。当我向他打听前几天见过的洋人时,先生告诉我,那个洋人性情古怪,现在已经不在镰仓了。闲聊一阵之后,先生说,奇怪的是,自己跟日本人都不大来往,却和这个外国人交往。最后我对先生说,总觉得在哪里见过他,就是想不起来。那个时候,年轻的我暗中猜测先生是不是也有着同我一样的感觉,所以对先生的回答满怀期待。但是,先生沉吟片刻后说:“我不记得见过你,怕是认错了吧?”我竟感到有些失望。
……
对真善美的不懈探索
——日本文学大家的风采
“悦经典”之日本文学系列,是从浩如烟海的日本近现代文学中遴选出来的。首推的三位作家可说是重量级的,分别是日本明治、大正、昭和文坛的领军人物,选出的作品也充分代表了三位作家的文学特色。
“国民大作家”夏目漱石
按作品年代,首先介绍素有“国民大作家”之称的文豪夏目漱石(1867—1916)的三部作品。尽管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被冠以“余裕派”“高蹈派”的名号,但其创作的基本倾向无疑是批判现实主义。漱石所处的时代正值日本文明开化,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时期。漱石在英国亲证了西方文化及其近代文明掩盖下的弊端,对于日本人的盲目西化深感不安。他主张“批判地接受西方文明”,发扬日本的传统美德。然而,他倾尽一生不断在作品中寻求解决办法,却因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深感无能为力,最终提出“则天去私”,寻求解脱之路。
如果说其初期作品主要是探究西洋文明与日本旧有文化的冲突给世人的影响,那么中期以后,其作品逐渐转向描写头脑与心灵相克的主题,以精雕细琢的手法剖析人的内心世界,批判人的私欲。尤其是男女爱情矛盾方面表现出来的私心以及由此产生的苦闷、孤独和绝望,构成了其作品的主要内容。
“悦经典”所选的漱石的三部作品分别代表了其各个时期的创作风格和理念,同时也是最受读者喜爱的作品。
留学回国后,漱石反感于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缺乏批判性和枯燥的平面描写,接连发表了振聋发聩的《猫》(1905)和《小少爷》(1906)两部中篇小说,一举成名。《小少爷》取材自漱石在松山任教的经历,描写了一个不谙世事的青年在某乡村中学的种种遭遇,以嬉笑怒骂的手法,鞭挞了明治时期教育界的阴暗面——校长的伪善狡诈,“红衬衫”的阴险利己,“马屁精”的趋炎附势,并且颂扬了以“豪猪”“老秧君”为代表的正面角色。这两类人之间展开的博弈构成了美与丑、正义与邪恶的矛盾冲突。
为了突出故事的讽刺性,漱石特意将主人公设定为鲁莽、憨直、富于正义感的江户哥儿,并采用了落语落语:日本的传统曲艺形式之一,表演形式和内容都与中国传统的单口相声相似。的表现形式,与《猫》的漫画式嘲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充分展示了他在和、汉、洋三方面的深厚学养及非凡的艺术表现力。
《虞美人草》(1907)虽不及上述两部作品那么名声在外,但在漱石文学中的意义却非同一般。它是漱石辞去教职,从事专业创作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从创作初期进入中期、承上启下的作品。
《小少爷》里的善恶划分,在《虞美人草》里与“道义”“虚荣”相互重叠,以分属不同阵营的三对男女的婚恋为线索,展开了一系列的纠葛和冲突。结局是,有的人战胜了“虚荣”,选择了“道义”;有的人则成为“虚荣”(东西方文化冲突)的牺牲品。女主人公藤尾就是这样一个悲剧人物,她爱慕虚荣,然而头脑与心灵的相克使她无所适从。与她同属一个阵营,有可能和她结合的那个男人(未婚夫),却为了“道义”不惜毁掉婚约,选择了另一个女人。而她倾心的诗人钦吾,又由于与她分属于两个阵营,根本不可能和她产生交集。这些打击最终导致了她的自杀。也可以说,她是被作者模式化的伦理观置于死地的。
相对于创作《小少爷》单打独斗式的、没有结果的奋斗,经过初期几部作品的探索,漱石的外部批判终于在伦理上取得了全面的胜利。此后,经过中期向内的探索后,后期创作更加深入地剖析人物心理。《心》(1914)即是作者进入后期创作后的白眉之作,是侧重刻画知识分子多疑、厌世心理的后期三部曲(《春分之后》《行人》《心》)的最后一部,也是最有分量和影响的一部。
《心》分为三个章节:《上先生和我》主要描述“我”与先生结识,得知先生一开始并非如此厌世,而先生的转变,与他葬在杂司谷的朋友有关;《下先生和遗书》是先生通过写给“我”的书信,终于向“我”坦白了自己一直不愿意透露的过去——因一己之私而导致他的挚友K自杀,对K的歉疚最终导致先生自杀。小说旨在表明利己主义是行不通的,也寓意作者对于两种异质文明无法调和的无奈。《心》对个人心理精确细微的描写可谓登峰造极,无出其右。
漱石是鲁迅“最爱看的作者”之一。他一生的创作都致力于思索人生,描写社会现实,尤其是知识分子的生活,塑造了各种各样栩栩如生的典型形象,使他超越了同时代的其他作家。
日本文坛素有“川端是庭院,而漱石是山脉”之说,二人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无论是思想内涵还是艺术造诣,漱石文学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以至于他的辞世,成为明治时代结束,大正时代到来的象征。
“鬼才作家”芥川龙之介
素有“鬼才”之称的芥川龙之介(1892—1927)是日本大正时代的小说家。他也是鲁迅非常喜欢的日本作家,鲁迅于1923年芥川还在世时,便译介了《罗生门》与《鼻子》。
芥川深受夏目漱石批判现实主义和森鸥外的历史小说的影响,毕生致力于创作短篇小说,其数量多达166篇。他取材多样,尤其擅长改编古典作品,古为今用,视角新颖,构思精妙,在日本文学中独树一帜。作为大正主要流派“新现实主义”(也称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其文学特色是用冷峻、简洁的文笔来描绘世道人心的丑恶,让读者去感受和思考,而很少作出评论。其代表作《罗生门》《莽丛中》等已然成为世界性的经典名作。
小说集《罗生门》中的题材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取材自日本古典的有《罗生门》《地狱变》《莽丛中》《六宫公主》《鼻子》;
取材自天主教故事的有《奉教人之死》《报恩记》《南京的基督》;
取材自古代神话的有《老年的素盏鸣尊》;
取材自佛教故事的有《蜘蛛丝》;
取材自江户时代的人物、事件的有《戏作三昧》;
取材自中国的有《秋山图》;
取材自现代的有《单相思》《阿富的贞操》;
魔幻表现的有《河童》。
由上可知,芥川文学的取材十分广泛,跨越时间(古代和现代)和空间(西方和东方),甚至人间(如《河童》的魔幻手法)来观照和批判日本现代社会,剖析现代人的利己主义。
《罗生门》揭示了在弱肉强食的社会中,人为了活下去可以不择手段。《鼻子》则通过为长鼻子苦恼不已的老僧,却因鼻子缩短复又陷入新的苦恼,揭示了“旁观者的利己主义”,戏谑之余也影射了佛门之中的六根不净。
《地狱变》以惨淡的笔墨,描写了艺术至上主义者虽然以牺牲女儿为代价,在与权势者的博弈中取得了胜利,却最终陷入了自我崩溃的境地,表现了艺术至上主义的局限。
《莽丛中》以当事人在法庭供述和作证的形式,转述了一个曲折迷离的奸杀事件。小说中每个人各执一词,真相扑朔迷离。唯一能肯定的是每个人都靠谎言来掩饰自己的罪恶,意图展现理想的自己。
《蜘蛛丝》里的佛教故事告诉人们,人的利己本性足以导致自身的毁灭,但同时也隐喻了人将自身的命运寄托于宗教的后果。
《戏作三昧》写的是《八犬传》作者泷泽马琴晚年某一天的生活,意在表现书斋中创作的艺术家内心的孤独、幸福,也折射出了作者本人的影子。
《秋山图》则意图告诉人们,绝对的美并不存在,艺术的真正价值因欣赏它的人或时机不同而有所变化。
……
芥川善于巧妙利用各类题材发掘古今共通的人性,同时,也不惜笔墨描写了善良会给人带来意外的幸福(如《南京的基督》里的妓女),以及侠气(如《报恩记》里浪子为报答义贼和强盗救助一家的恩情,而甘愿以身代死)和自我牺牲精神(如《阿富的贞操》中的阿富,为了救一只猫竟然打算献出自己的贞操;《奉教人之死》的女主人公更是舍生殉教,为人们奉献了宗教性的感动)等人性之光。
芥川将日本文学细腻微妙的感受与江户文人情趣、西方教养融为一体,他善于通过细致地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来揭示人在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和相克中流露出的不安心绪,从日常琐事中将人性挖掘得入木三分,并结合多样文体为作品锦上添花。这更使得芥川的短篇小说脍炙人口、卓然不群。
尽管如此,芥川在探讨人生、观照人性的过程中,仍不可避免地看到了人世间的丑恶,陷入深深的怀疑和幻灭之中。面对日本的急速现代化,他在创作后期的一些作品时更是陷入深刻的矛盾和彷徨,最终得出“我们人类的痛苦也是难以解救的”的结论,终于在35岁的盛年,走上了否定自我的道路。芥川的去世成为昭和时代到来的标志性象征,也为日本近代文学画上了句号。
“无赖派”代表作家太宰治
太宰治(1909—1948)是二战后废墟上诞生的日本重要文学流派“无赖派”(也称新戏作派、反秩序派)的代表作家,他非常推崇芥川龙之介,并深受其影响。两人虽有着许多的不同,却殊途同归。与苦恼于新兴无产阶级时代到来的蒙眬不安而结束自己人生的芥川相似,没落乡绅出身的文学青年太宰治,似乎一降生便注定了无法回到旧时代,也无法融入新民主主义的新时代,他苦恼于理想与现实相克的悲剧性命运,为了拯救自我而投身写作,仿佛为了文学而生。他们的文学,也成为了对那个时代的最好诠释。
太宰治留下的上百篇私小说式的作品,便是他短暂的人生、15年创作生涯及其所生活时代的真实写照。
太宰文学中的主人公大多贫困潦倒而颓废,故而被评为“弱者的文学”。太宰文学虽属于日本文学的另类,却是战后文学的重要坐标,随着时代的发展,其文学价值也越来越为人所认知。
太宰治因其跌宕起伏的人生、孤傲而自卑的个性、自虐而反俗的作品题材而饱受争议,既有“昭和文学不灭的金字塔”之称,也有“败北的文学”等评价。其自身的经历与其作品里描写的边缘人达到了高度的契合,对挣扎在时代边缘的理想主义者的心理刻画入木三分,少有比肩之作。
太宰的重要作品多集中于其创作后期,即日本战败后的1945到1948这三年时间。《人间失格》所选的四部作品,都属于后期作品,此书也可谓是太宰治后期美学的集大成之作。
《微明》(1946)写于满目疮痍的战后,描写了主人公全家疏散到妻子老家后,遭受空袭的体验。被称为“家庭的毁灭者”的太宰,少有地展示了对妻儿温情的一面。
同样是描写家庭生活,太宰自称是“夫妇吵架小说”的《樱桃》(1948)则刻画家庭即将毁灭之前,拒绝拯救的作者的心境和可怜的孩子们。
《斜阳》(1947)可以说是太宰的集大成之作,也是奉献给没落贵族的挽歌。
《人间失格》(1948)写于太宰自杀之前,即他的绝笔之作,也是太宰文学“最深刻的到达点”。
《人间失格》塑造了一个悲剧人物。主人公叶藏从小体弱多病,幼小而敏感的心灵受到了互相欺骗的“人类”的伤害。他通过扮演“小丑”来克服心理上的不安与恐惧,寻求“他人”的认同。对自己的无能和“罪意识”,对“人类”的恐惧和失望,使他认为自己不配作为一个人而活着。他进行了种种尝试,却最终被送到了疯人院,无可避免地走向了毁灭。
但在小说的最后,酒吧的老板娘说:“我们认识的叶藏……也还是个像神一样的好孩子呢。”由此可知,太宰治并不认为叶藏真的没有做人的资格,只不过不具备做浑浑噩噩的人的资格。太宰治至死都不愿低下高傲的头,正是他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将自己驱赶入绝境,也正是这执着的追求,成就了太宰文学上的大家地位。
在《人间失格》这部小说里,太宰治透过叶藏这个角色,完成了对自己人生的回顾和评价。在发表这部作品的同年,他自杀身亡。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与上海雅众文化公司编选的这套“悦经典”之日本文学系列,能让读者充分领略到这些日本文学大家的风采。如果说夏目漱石偏重于从伦理角度探究“善”的话,太宰文学则更注重探究人性存在的“真”,而芥川文学则试图通过冷静地观照人生,探究超越人心善恶的“美”。他们对真善美的毕生探索,为日本近代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奉献了精彩绝伦的杰作。
陕师大出版总社与上海雅众联袂推出的这套“悦经典”之日本文学系列也将继续为读者带来更多更好的作品,请拭目以待!
竺家荣
2013年4月17日于北京
商品评价
- 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或长或短,生活,每个人都在继续,或悲或欢;人生,每个人都在旅途,或起或伏。人无完人,事无完美,有些小人,你不须计较,计较会烦;有些繁事,你不必在意,在意会累;世界很大,人心很杂,哪能不遇到小…
- 先生和他的妻子之间正如书里所言,绝对算不得不幸,但两人之间却横亘了一道障碍,这障碍,来自先生的心魔,无辜受害的却是先生最想要保护的妻子。先生的心态是,他挚爱她的妻子,不能够失去她,因而不惜以他自认为卑鄙的方式对付了自己的情敌兼密友K,K自杀后,他越发意识到自己的…
- 开学以后读书变得更慢了。倒不是说完全没有时间,只是太多的时间都不知不觉地被消耗在了手机的碎片阅读上,竟完全失去了高三那种在每节课的间隙掏出来如饥似渴地读它十几分钟(课间加上打完上课铃后恋恋不舍的又几分钟)的酣畅淋漓。《心》早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读的了,竟然一个多…
- 先贴下男主的感想 我读夏目漱石的《心》二年三班比企谷八幡夏目漱石的《心》绝对是一本探讨孤独的小说。这部作品的本质不在于纠葛的三角关系,而是更写实的对人之不信任、个人与世界的隔绝,以及看不见一丝救赎之光这个真理。即使看到旗子立起,但不代表最后会是圆满大结局;有人了解你…
- 近日看了夏目漱石的《心》。虽说进来看了不少的书,即使质量良莠不齐,但也不乏好书。然而能引起我的思考,却是少之又少。显然我更爱太宰治,但这本《心》却像漫画《弥留之国的爱丽丝》一样,勾出了更多的东西。我们也许都有像“先生”一样,曾怀赤子之心想关怀一个人,不带有任何私心抑…
- 前言去世前两年的夏目漱石,大约已经见惯世间冷暖,笑容之下多凉清——隐藏于微笑下的沉重,也多体现在他晚期的作品中。一直很好奇,当亲人读到他的半自传小说《道草》,会是什么样反应,会有惶恐吗?又或者根本不是他的读者。《道草》道出一种状态——亲人…
为了方便大家利用电子书更好的学习,精心整理了网络上的各种电子书,有PDF版本的,也有TXT版本的,现有一万多本PDF的,七万多本TXT的,还有精心整理的天涯神贴,而且还在不断增加中,有需要的可以点击下面的衔接或者扫码下载: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z45OMvYM0Jy-BVuJJmRvtw?pwd=w3m9 提取码: w3m9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请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