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命

受命

  《受命》是止庵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的故事发生在八十年代的北京,两个大学刚毕业的年轻人冰锋和叶生,在一场诗歌朗诵会上相遇。因为共同的爱好,两个年轻人开始了逛书店、走胡同、谈文学的交往。但伴随着交往的不断深入,横亘在两人之间的是双方父母的一些陈旧的恩怨。冰锋每天怀揣着这样的一个秘密,面对活波开朗的叶生,一面感到难以割舍,一面感到难以继续交往。故事就在这纠结的情感和交错的人生中起伏展开,中间还穿插有冰锋弟弟和叶生哥哥南下深圳创业的支线。止庵在创作这个小说的时候,为了真实还原1986年的北京街巷风物以及当时的社会氛围,特别去图书馆翻阅报纸和地图,做了两年的查资料功课。所以,也可以说,在这部小说中,展现的是一段八十年代的北京的日与夜。

编辑推荐

  我的未来,被过往盘踞;我的柔情,被仇恨凿空
一场承受不起的爱,一段永在追赶的记忆

指引我们行动的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事实沉默不语,真相无人可知
一部致敬《史记·伍子胥列传》和《哈姆雷特》的作品
萦绕止庵长达三十年的心力之作
全景式还原就在前方却已别离的八十年代
图鉴式追忆恍如昨日却已消逝的北京风物

北京。跨年夜。电报大楼对面。

“‘去年的话用的是去年的言语,来年的话要用另一种形式表达。’这两句诗中有个意思,很怪。”
“是什么呢?”
“这里的‘去年’和‘来年’都基于一个实际上并不存在的时间点。按照一般的逻辑,在‘去年’和‘来年’之间应当还有一个‘今年’。只是因为这里的今年等于零,所以去年过后直接是来年。你看,只有我们两个是活在今年的人。”
“哦,今年等于零……在我们的一生里,可能也有这么一个实际上并不存在的时间点。”
“也许人类历史也有这样的实际上并不存在的时间点,我们置身其中,还以为是一个时代。”

目录

封面
前折页
版权页
文前辅文
文前辅文
文前彩插
第一部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二部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三部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四部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尾声
封底

媒体评论

  读得很过瘾,难得。冰锋具有*创性,完全是中国式的哈姆雷特。小说中衣着、花木的描写,精细、精致,使人想到《红楼梦》。结构上,四部的曲的安排,层次繁复,节奏紧张,犹如一部完整的交响乐。
——评论家解玺璋

看完很激动,是好小说,我的泪点:贺叔叔之死;给小妹留下钱和国库券;写给叶生的信。我的惊讶:病历上首次出现祝部长的名字;烧毁一切;铁锋补说祝部长过世的晚上叶生也在家;云云的野心。从第四部第七章开始就没有喘过气来。
——小说家张 欣
我们可以把它当做一部寓言小说来读,也可以把它当做悬念小说来读。这部小说的主角是时间,唯有时间才是生命的见证。整部小说语言非常好,未见一点油滑和粉饰,结构更是出色,节奏鲜明。
——剧作家 过士行

看完了《受命》,非常喜欢。小说整体再现了 1980年代那种灰蒙蒙的、有点尘土味的氛围,但同时也写到蠢蠢欲动的新气息,暗示了新世纪几个发展方向。小说结构非常精巧,伍子胥的复仇和冰锋的复仇双线前行,现实中携带着历史。
——小说家 梁 鸿

很好读,可以一气呵成往下读。是个大构思,写得也从容,是那种读完了很多人都想参与进来、对小说人物的行为发表意见的那类作品。小说准确还原了八十年代的气息,以及一些北京的地理印记,让人喜欢。
——评论家 孙小宁

关于1980年代,大家的共性好像都是:一个非常好非常蓬勃的时代。几乎是第一次,我在止庵的小说里看到的不一样的讲述。这让我想起太宰治《斜阳》里那句话:今日世界最美丽的是牺牲者。
——小说家 笛 安

读后最深的体会,是朴素。我认为是很难达到的境界。这个故事一不留神就会写得咋咋呼呼的,幸而没有。小说平实描摹街景、吃食、时闻、风俗,白菜与煤,其时的电影与诗,服装与旅行,一步也没有慌张。这种从容,尤其好。
——小说家 鲁 敏

没想到止庵那么了解女性、善写女性,有时读着恍然有张爱玲的某些感觉。小说中可以看到:细节丰盛的1980年代的青春,和青春的1980年代。主人公的行为方式所透露出来的气息,是1980年代的年轻人所特有的理想主义色彩。

——主持人 李 潘

精彩书摘

  将近一个月没回来,冰锋发现,家已经不是原来的家,人也不是原来的人了。从过道到厨房,只要是件东西,就贴上了白色纸条,大大小小,都是母亲写得不很工整的毛笔字迹,乍看像中小学生的书法比赛。煤气罐、水龙头和电灯开关这些地方,触目惊心地标明“煤气!关!”“水!关!”“电!关!”,灶台旁小桌上一排瓶瓶罐罐,也都贴着“食用油”“酱油”“醋”“盐”“糖”“味精”之类。冰锋上次回家,听母亲抱怨记性越来越差,并没有太上心;现在见她独自在家,不禁想,至少应该检查一下煤气罐阀门是否真的关严了,而那些标签,他也怀疑有没有可能贴错。
没等冰锋问出了什么事,母亲就把他拉进自己的房间。她的手有点枯干,上次母子俩这样手拉手还在很久以前。母亲的背比原来驼得更厉害,头发也稀疏多了。她显得很着急,冰锋特地等到她一般睡完午觉的时候才来,但她好像根本就没睡。屋里还是老样子:一张单人床,一个床头柜,一个五斗柜;一家人吃饭也在这里,靠墙摆着一张方桌。电灯开关旁边的墙上,也写了一个大大的“关”字。母亲在方桌边坐下,背对窗户,脸隐在阴影里,示意儿子坐在自己下首。她穿的藏青色布面夹袄连领口的盘扣也系着,看着异常庄重。这是一楼,采光很差。窗外有一大丛迎春,只看见树冠部分,鲜黄的花朵拥挤在一起,色彩虽然单调,却像无端为这家奉上了一个大花篮。稍远处一棵树皮开裂的大树,生生将窗口分为两半。
母亲向冰锋举起一张报纸,指着上面印的一幅照片,说,就是这个人。她的双手有些颤抖,报纸哗哗作响,指着照片的手指晃个不停。冰锋想将那两只手按在桌上,又怕她不再继续说下去了。但难道她随便选定这么一个春天的下午,就把隐匿已久的事情告诉给自己吗?那张照片是一群人的合影,有站着的,有坐着的,铅版制得模模糊糊,难以辨认具体面目,包括她指着的那个人。下边的文字说明是:“离休老干部发挥余热,教育幼儿园小朋友从小热爱祖国。”
母亲说,就是这个人,就是他。你爸爸一辈子都毁在他手里了。手指仍不离开照片上的人,仿佛生怕稍纵即逝。面前还放着一张白纸,略有点皱巴,上面写着“祝国英”三个字。冰锋听说过这个名字,是父亲原单位的部长。母亲不无歉意地说,我也许跟你讲过这件事,但记不得了。冰锋在心里默默回答,您没讲过。以前他问过母亲不止一次,她都推说父亲虽然冤屈,不过没有仇人。现在终于告诉他了,他并不感到意外,只是不明白为什么一直瞒着他。
母亲重复地说,你爸爸,一辈子啊。站起身,从床头柜上拿起一个小相架,摆在冰锋面前。似乎要向儿子确认父亲曾经存在,而她的记忆则要依托现实的形象才能继续下去。父亲一生只留下这一张照片,是幅正面照,胸前有两个兜,左边那个上边别着一个很大的毛主席像章,领口露出一块补丁,样子可怜巴巴,两眼瞪着前方,表情介乎惶然与茫然之间。
母亲的话支离破碎,常旁生枝节,又多有重复。显然她现在就是这样的思路;每当冰锋听不明白,问道,为什么呢?她就跟着重复说,是啊,为什么呢?等重新开始叙述,明显缺失了一部分。讲到那个人的时候,总是先在纸上写下“祝国英”,像是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动作看着神神秘秘,甚至偷偷摸摸。她写完名字,说出口的却是“他”,仿佛那个人就在屋里某个地方盯着她呢。等讲完了,一张纸都写满了。

为了方便大家利用电子书更好的学习,精心整理了网络上的各种电子书,有PDF版本的,也有TXT版本的,现有一万多本PDF的,七万多本TXT的,还有精心整理的天涯神贴,而且还在不断增加中,有需要的可以点击下面的衔接或者扫码下载: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z45OMvYM0Jy-BVuJJmRvtw?pwd=w3m9 提取码: w3m9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0

评论0

请先

没有账号? 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