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风吹拂的土地:现代东南亚的碎裂与重生》是一部关于东南亚现代化进程及其面临问题的反思和剖析。作者迈克尔•瓦提裘提斯既是东南亚社会与历史的研究者,又是经历丰富的旁观者。他求学于伦敦亚非学院,后于牛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长期在东南亚生活,曾担任BBC和《远东经济评论》的记者。基于其亲身经历和专业背景,瓦提裘提斯从东南亚的社会症结与历史重负出发,既有对不同国家社会历史差异性的比较分析,又有对东南亚社会整体性问题背后复杂原因的深刻解读。通过与高层精英或升斗小民的对话,作者揭开了东南亚的真实面貌——深入骨髓的腐败、被舍弃的人民、愈发极端的种族和宗教偏执。凭借记者出身所特有的犀利观察和敏锐判断,作者认为东南亚困局的深层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精英分子始终自私自利;二是支持东南亚社会稳定的宽容与包容关系正在淡化;三是外在环境的变化。而对于东南亚的未来,作者的判断严谨中透露着悲观。也许正如柬埔寨的一句谚语所言,“河水高涨时,鱼吃蚂蚁;低潮时,蚂蚁吃鱼。”
编辑推荐
海岛、沙滩、购物中心、度假酒店,还是暴力、腐败、军事政变、宗教冲突?
一面是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物质富足,一面是民主状态的反复和集权政府的冷酷。暴力与奢华并存,闲适与压抑同在。作者迈克尔·瓦提裘提斯曾任BBC记者、《远东经济评论》编辑,在东南亚工作、生活近四十年,经历丰富。基于其亲身经历和专业背景,瓦提裘提斯从东南亚当下的政治和社会局面出发,追溯经济与文化、殖民背景与历史遗产,内部分歧与外部渗透,解析地区性冲突的背后原因,及其对于国际局势的影响。
作者简介
译者:张馨方,台湾政治大学外国语文学院毕业,英国爱丁堡大学翻译研究硕士,现为自由译者。
目录
版权页
序言
第一部 权力
第一章 深入东南亚核心
第二章 季风吹拂的土地
第三章 神圣国王与邪恶王侯
第四章 大象与长草
第五章 不再追忆过去
第六章 逐步开放
第七章 民主的假象
第八章 贪腐、受贿与三角地带
第二部 冲突
第九章 小规模战争与倍受争议的身份认同
第十章 信仰冲突
第十一章 出云之龙
第十二章 前方的道路
鸣谢
参考资料
媒体评论
瓦提裘提斯的见解流畅又有说服力,他的写作弥漫着对东南亚和东南亚人的深度观察和喜爱。——《文学评论》
瓦提裘提斯提供了对东南亚政治、人性和冲突的生动而深刻的导览,正是它们塑造了如今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缅甸等众多国家。——《金融时报》
瓦提裘提斯为这片迷人的地区绘制了一幅清晰的图解,既带有学生般的好奇与求知,又具备新闻记者执着于解释现实的质疑与勤勉,以及冲突调停者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南华早报》
迷人的、多层次的东南亚肖像,充斥着各色人物、洞见和趣闻。《季风吹拂的土地》有丰满的层次和具体而微的内容,只有像迈克尔·瓦提裘提斯一样对该地区有实际体验和长期观察的学者才能完成这样的作品。——吴丹敏,《大河迷失的脚步》作者
前言
每当我对欧洲朋友提起自己住在东南亚,他们总说我何其幸运,能够享受温暖的热带气候、生气蓬勃的文化与异国风味的食物。西方人一向对亚洲怀抱着浪漫憧憬,而这样的想象源自早期的旅人,他们整日与粗织羊毛为伍,还必须恪守严谨的宗教戒律,因此初次在远东见识到色彩鲜艳的丝绸及开放的社会风气时,敬畏之情油然而生。这种观感带来广泛的影响,从“东方”宗教与文化对欧洲18世纪启蒙运动的影响,到现代曼谷或华丽或花哨的惹眼之处对观光客的直觉刺激。“西方什么都小,”法国历史学家儒勒·米什莱(Jules Michelet)曾如此写道,“希腊的土地小到令我窒息;犹地亚(Judea)的气候干燥到让我喘不过气。于是我将目光转到高傲的亚洲,魅力无穷的东方。”
但对我而言,出走东南亚并不浪漫。起初我以学生的身份来此,后来则是专业人士。随着时间流逝,我认识到现代东南亚的表里不一:一种面貌投射出惊人的社会与物质发展,即旅游宣传中“真实的亚洲风貌”,包含五星级的购物中心与添加当地香料的顶级美食,加上永远礼貌地面带微笑、英语流利且衣着时髦的人们;另一种内向的面貌则是冷酷无情的集权主义,不顾因争权夺利的乱局而被舍弃的人民。考虑赚取的收入与提供的安全感,那些幸福笑容面具的重要性难以估量:尽管泰国军政府镇压反抗势力并阻拦选举,仍有数百万名观光客蜂拥而至;新加坡严格执行限制言论的法律并据此逮捕了少数博主,但大型国际银行仍纷纷进驻寸土寸金的商业重镇,樟宜机场(Changi Airport)也依然是全球最繁忙的机场之一,每日旅客人数高达20万;缅甸回归军政,部分地区暴力抗争不断,却丝毫浇熄不了大批欧美观光客在豪华邮轮上一边啜饮鸡尾酒,一边欣赏伊洛瓦底江(Irrawaddy River)的欲望。
热带地区资源富饶的微笑面具背后,潜藏着稳定与生存长期饱受威胁的现实,由于人民的社会与经济地位日益不平等,西方一向(或至少曾经)视为理所当然的公权力与法治逐渐消失,这样的处境越发严重。印度尼西亚农民成了贷款与气候变迁的受害者;柬埔寨少年在泰国渔船上做牛做马;来自缅甸的罗兴亚(Rohingya)移民挨饿受虐,被人口贩子丢弃在泰缅边境等死;无数的妇女与女孩被迫卖淫;冲突区的无辜家庭陷在反叛军与政府军队之间,生活岌岌可危。本书希望能破除这个热带世外桃源的表面神话,就此,意指媒体过度简化人民奋力对抗令人难以忍受的专制政权的事实。接下来的章节,我希望根据自己数十年在东南亚地区的专业与个人经验,精要提出对当地国家与社会的了解。当中的论点虽然往往过于严苛,却发自内心。身为旅居东南亚四个主要城市与十个国家的旅人、作家及专业人士,我希望能与读者更精确而浅白地探讨,这个世界上最多姿多彩的地区之一,为何能够生生不息。
本书是一段探索东南亚的旅程,但并不是以随兴旅人的传统角度出发。这是一段漫长的观察经历:四十年来,我当过学生、记者、作家,然后是力图终结武装冲突的调停者。这段旅程旨在解开疑惑,深入此地区国家与社会的历史根源、现代国家主权的构成影响,接着检视国家地位如何影响当代政治潮流,并长期引发激烈的人民抗争与暴力冲突。
东南亚位处亚洲核心,而目前亚洲的私人财富规模与投资规模在近代历史上首次超越了欧洲。该区十个国家的面积总计近320万平方公里、人口6.26亿,涵盖类型繁多、复杂度高且极具历史意义的文化与人种。在中世纪的某段时期,大部分的文明世界凭借东南亚丰富的自然资源获取财富。中国商人进口织物与稻米;阿拉伯人、印度人与欧洲人为了争夺贸易资源和保存食物的香料兵戎相见。这些商贸活动深深影响了东南亚。在美洲或非洲仍鲜为人知的时代,贸易帮助塑造了这些王国与文化,向世界展现出开放的面貌。葡萄牙人于公元1511年首度征服马来半岛(Malay Peninsula)的马六甲,三年后,西班牙人在古巴哈瓦那(Havana)建立殖民据点。
此后,东南亚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各大势力争相在令人慵懒倦怠的爪哇(Java)、马来半岛及中南半岛(Indochina)热带地区建立长期帝国。
五百年后,东南亚依旧是外来势力相争的战略要地。中国与美国为了该地的战略优势针锋相对,使这里成为新一代国际权势角力的主要战场。中国、欧洲、美国、日本与韩国的企业巨头,互相竞逐庞大的消费市场与重大基础建设的交易。曼谷、雅加达、吉隆坡与新加坡等东南亚大城市,成为精品与新兴设计师品牌的滩头堡;光是曼谷市内的购物中心,便总计占地20平方公里。同时,豪华饭店的会议厅里挤满了争取密切合作计划的官员,无论是针对扩大市场的自由贸易协议,或是各国与外来势力结盟的防卫合作协议,目光都对准了这片向来是连接东西方战略公路的地区。过去东南亚经常遭受外来势力入侵,如今亦然。
东南亚有三个国家毗邻中国,是地理位置最靠近当前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区域。这是恩典,也可能不是。曾有数世纪的时间,中国基本上是友善的邻国,而那些东南亚的统治者大多象征性地向这个幅员辽阔的北方邻国进贡,借此获取贸易、科技与政权合法性的资源。欧洲国家殖民东南亚的数百年间,中国势力减弱、日益封闭,直到20世纪下半叶为止。从那时起,中国坚决主张自身影响力不容小觑,之后释出经济诱因,近年来则秉持强势态度。随着西方势力亟欲巩固自己的国际地位与权势,东南亚也成了各国据以共同牵制中国的支点。对此,我在本书中持相反意见,就所有主要的西方体制、势力与军事力量而言,东南亚地区的权力与冲突演变反而使它们更难维持有效的影响力,长远来看,也让中国可以更轻易地拥有主导优势。
最初,早在欧洲人于16世纪入侵前,已经有几批大多来自北方的移民在东南亚苍翠繁茂的山谷与宝石般珍贵的土地上建立王国。他们种植稻米,与原住民进行贸易;他们借用印度教与佛教信仰的元素发展王权与行政制度,利用人民对宇宙中心的强烈信仰,要求他们臣服于国王与皇族。在殖民者引进中央集权制之前的时代,各公国透过贸易与姻亲缔结松散联盟,向边远王国象征性进贡,并且享有开放自治权。近代以前的聚落集中在村庄与军事要塞星罗棋布的山谷,仰赖灌溉充足的稻田与果园维持生计;村落外围山林密布,是野生动物与恶灵的栖息地。低悬的云层笼罩分布于山谷边缘的林丘时,可以想见从前人们是多么敬畏那些无形的灵魂。所有信仰多少都有部分根植于人们不可见的事物。
尽管东南亚已经为滥伐森林付出代价,但过去辽阔狭长的国土与今日相差无几。主要的威权中心(即大多数人居住的城市)的转变超乎想象。这些城市在开放外贸与接纳外来文化的同时,发现逐渐扩张的欧洲势力已侵门踏户。到了19世纪末,仰光、巴达维亚(Batavia,即今日的雅加达)与河内等殖民城市可见八角形石造楼房与有轨电车,风格与规模均可媲美欧洲殖民母国的建设。殖民时期于1945年告终之际,从太平洋战争中崛起的新兴独立国家为人民带来高度希望。缅甸、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与菲律宾全以羽翼已丰的民主政体之姿获国际认同为独立国家,然而,当中没有一个政体能长久维持自由与民主地位。
到了1950年代中期,东南亚的政治局势演变成意识形态的战争。现代化与社会觉醒的力量结合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为资源重新分配与抽象平等的意识所吸引。这股力量与那些在殖民限制下蓬勃发展、畏惧在新民主政权下失势的传统精英互相抵触。面对推翻先前努力的矛盾处境,前代殖民势力选择加入传统精英的行列,因为眼前他们最畏惧的是共产主义的扩张。这个局势促使军政府在西方国家的资助下进一步壮大,扼杀了东南亚昙花一现的自由契机。1962年,缅甸发生军事政变,民主政体彻底瓦解;1965年,印度尼西亚共产政变遭到压制;1970年,柬埔寨军队干政。1970年代中期,泰国的左派抗争遭到军队无情镇压。作风强硬的领袖,如菲律宾的费迪南德·马科斯(Ferdinand Marcos)与马来西亚的马哈蒂尔(Mahathir Mohamad),采取煽动平民的策略及铁腕手段,漠视前代遗留的民主体制。到了1980年代中期,专制政权成为东南亚地区的常规。
集权政府进化与扎根之际,世界上其他国家冷眼旁观。由于这些政权倾向表现仁慈的一面,努力让人民获得温饱而非一味监禁或滥杀(虽然他们确实也会这么做),因此很容易让人视而不见,甚至做出残暴行为也会受到宽容,因为他们可以牵制共产主义的浪潮。1950年代中期,美国及其盟国坐视越南共和国总统吴廷琰(Ngo Dinh Diem)的武装镇压与任人唯亲,因为他是激进的反共分子,而当时的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Lyndon Johnson)也曾说,“他是我们在东南亚唯一的人手。”1960年代中叶,印度尼西亚政府杀害近五十万名共产主义嫌疑分子,却没有任何西方国家发动制裁。这种现象如今依然存在:2016年,印度尼西亚人民法庭在海牙召集的审判小组裁决,美、英、澳三国应为他们口中的“种族屠杀”负责,国际社会并未展露一丝愤慨之情。
精彩书摘
为了方便大家利用电子书更好的学习,精心整理了网络上的各种电子书,有PDF版本的,也有TXT版本的,现有一万多本PDF的,七万多本TXT的,还有精心整理的天涯神贴,而且还在不断增加中,有需要的可以点击下面的衔接或者扫码下载: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z45OMvYM0Jy-BVuJJmRvtw?pwd=w3m9 提取码: w3m9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请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