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大瘟疫

人类大瘟疫

20世纪初,现代医学和技术的高歌猛进曾让人类无比自信地以为自己已经战胜了流行病。然而我们错了。

潜藏在自然界黑暗角落里的神秘病菌突然现身人类的大都市,导致成千上万人感染甚至死去。从导致上千万人丧生的大流感,到突然降临“天使之城”洛杉矶的鼠疫;从导致美国贵妇人神秘死亡的鹦鹉热,到感染后会出现大出血的埃博拉,每次疫情的暴发都令人猝不及防,打击着人类的自信。

病菌的突然到来一时间会导致社会恐慌,甚至会引发一连串的社会和政治危机。但也有人迎难而上,去寻找病原体的真实面目。

通过抽丝剥茧的探案式写法,作者为我们揭示了“微生物猎手”们是如何找到病原体和传播途径的,讲述了他们经历了怎样的挫折,遇到过怎样的阻碍,不同的“猎手”之间产生过怎样的分歧,最后又是如何取得成功的,以及尚有哪些谜题至今仍未被解开。

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得人类文明空前进步,但也正是全球化和城市化导致了病菌的全球扩散。短短几个小时,病菌就可能乘着国际航班跨越大洲和大洋,来到我们的身边,并在短短数天内,感染城市里成千上万的人。

我们人类必将与病菌继续共存下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全球性的流行病还将会不时地出现。如果我们可以不断反思过往的教训,在研究病菌的同时,不断改善导致瘟疫暴发的社会和环境条件,不再狂妄自大,也许,我们在应对下一场全球性流行病时能取得比现在更好的成绩。

编辑推荐

● 10场全球性流行病大暴发,9种潜伏在自然界黑暗角落的致命病菌突然出现在人类大都市

进入20世纪后,随着医学和技术的进步,我们曾自信认为自己已经可以预测流行病的暴发了,有些人甚至狂妄地以为人类已经征服了病菌。然而,我们错了。

大流感 1917年,从全美各地招募来的新兵被派往美国的几十座大型军营接受训练,准备开赴欧洲战场。然而,来自不同免疫学背景的人被迫在几个星期内大规模聚集在一起,这为流行病的传播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一种致命的流感病毒正在伺机而动。

鼠疫 对于1924年的洛杉矶人来说,黑死病只是发生在中世纪的遥远传说,是不可能出现在这座以清洁著称的现代都市的。然而,“黑色死神”突然降临“天使之城”,将人类打了个手足无措。

鹦鹉热 “一战”后的美国歌舞升平。养宠物成了许多中产阶级以上人士的喜好,象征“忠贞爱情”的鹦鹉成了很多家庭主妇的新宠。谁曾料到,如此美丽可爱的鸟儿身上也潜伏着致命的病菌,贵妇人们纷纷中招。

军团病 1976年,两千多名“美国军团”的退伍老兵在费城一所豪华酒店举行年会,会后,相继有人患上肺病,并有人死去。导致疾病的元凶是什么?豪华酒店这样的现代建筑中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艾滋病 1980年,美国一些城市的男同性恋群体中突然暴发了一种怪病——患者满口长疮,淋巴结肿大,免疫力低下。一时间,美国民众把矛头对准了同性恋群体,同性恋者迅速被集体污名化,甚至有人将这次流行病暴发称为“同性恋瘟疫”。事实果真如此?

埃博拉 2013年,有“血疫”之称的埃博拉在贫困落后、医疗资源极其匮乏的西非国家暴发。满怀热情的国际抗疫人员来到非洲帮助当地人抗疫,但随后他们发现,他们不仅面临着疫病的威胁,还要面对传统社会的不理解和挑战。抗疫之路充满坎坷!

寨卡 2016年里约奥林匹克运动会前夕,巴西一些地方突然出现了大量小头畸形婴儿病例。巴西社会出现恐慌,上百名卫生专家联名呼吁国际奥委会将此次奥林匹克运动会改址或推迟。作者亲赴疫区,为我们一探究竟。他发现,疫情较严重的地区都是贫民区……

SARS 中国人的一段共同记忆……

新冠 正在席卷全球……

● 病毒猎手、防疫专家与无形敌人的精彩对决,悬念丛生,迭宕起伏

如果说医护人员是对抗疫情的前线作战人员,那么病毒猎人、防疫专家等“微生物猎手”就是防疫指挥官,实验室就是抗击致命病菌的中枢。他们在实验室里夜以继日,寻找导致疫情的真凶,探索和开发战胜疫病的“灵丹妙药”,为前线人员指明方向,带去希望。这是一场生死时速,他们越快成功,就会有越多的人得到救治。

然而,他们的探索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探索过程跌宕起伏。他们可能被既有的理论所误导,不断走弯路;可能被不同文化的人误解,在现场调查疫情时被当成“巫师”和外国间谍追杀;也可能自己也被病菌感染,生命垂危;甚至可能追寻一生,最终仍然一无所获。

然而,只要有人锲而不舍,一直追踪,真相最终将浮出水面,或者说,至少我们会离真相越来越近。我们将与病菌继续搏斗下去,希望之火不会熄灭。

●在全球化和城市化时代,重新定位和反思人类与病菌的关系

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得我们的文明空前进步,但也正是全球化和城市化导致了病菌的全球扩散。短短几个小时,病菌就可能乘着国际航班跨越大洲和大洋,来到我们的身边,并在短短数天内,在空间狭窄、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感染大量人口,导致成千上万人死去。

我们人类必将与病菌继续共存下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全球性流行病不是“会不会出现”的问题,而是“何时会出现”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可以不断反思过往的教训,先从人类力所能及处着手,在以科学对抗瘟疫的同时,不断改善导致瘟疫暴发的社会和环境条件,不再狂妄自大。也许,我们在应对下一场全球性流行病时能取得比现在更好的成绩。

● 一本生命攸关的书,为普通读者量身定制超好读的瘟疫史著作

作者新闻学和历史学的知识背景与从业经历,使得本书既能从容地呈现跨越百年的历史长卷与思想史深度,又不乏新闻广角的宽度和热点。尤其是,作者采取了一种探案式的写法,善于设置悬念,然后为读者一步一步抽丝剥茧地揭开真相,让读者有一口气读完的冲动,很过瘾。

本书两位具有医学专业背景的译者,为相关医学专业术语增加了数十条注释,进一步为我们扫除了专业壁垒,更加方便普通大众读者的阅读。

●反思现代瘟疫史的经验与教训,知名专家学者、主流媒体倾力推荐

新冠疫情全球扩散,从历史中我们能学习到哪些经验与教训?本书荣获《金融时报》2019 年年度图书;复旦大学高晞教授欣然作序,华山医院张文宏教授、北京大学张大庆教授、南开大学余新忠教授、上海大学张勇安教授等专家学者倾力推荐;《自然》《科学》《时代》《卫报》《新观察家》《纽约时报》《金融时报》《新华网》《学习强国》等百家知名媒体合力报道。

作者简介

马克·霍尼斯鲍姆(MARK HONIGSBAUM),英国作家、医学史学者。现任英国城市大学(City University, London)讲师,曾执教于伦敦玛丽女王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医学史;也曾经担任《观察家报》首席记者,并为《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等知名报刊供稿。1996年,他在BBC的调查报道入围英国皇家电视协会奖最佳实事纪录片奖。

他著有多部医学史作品,包括《人类大瘟疫:一个世纪以来的全球性流行病》《全球大流感史:死亡、恐慌和歇斯底里,1830—1920》《热病之旅:探寻治疗疟疾之路》《与恩扎一起生活:被遗忘的英国故事和1918年流感大流行》(2009年被提名为英国皇家学会的年度科学图书)等。他的写作兼具记者的敏锐观察、作家的戏剧冲突与学者的深邃洞见。

精彩书评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 张大庆:

微生物一直伴随着人类的演化,不仅塑造了人类的身体,也影响着人类的文明。人类对微生物的真正了解才不过百余年,虽然已找到了一些控制微生物所致传染病的方法,但依然还有诸多未解之谜。《人类大瘟疫》一书的作者审视了过去一个世纪里传染病是如何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并睿智地指出,如何与微生物和谐相处,或许是人类永恒的问题。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余新忠:

在人类的历史上,瘟疫既是古老的存在,又常常是不期而至的“不速之客”。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科技与医学的发展,人类在与疫病的缠斗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然而瘟疫并没有就此远离人类……拓宽视野,在历史的维度中观察和思考现实,或许无助于直接推动科学的发现和技术的进步,却可以让我们在更高的层次上省思现实的存在和前进的方向。《人类大瘟疫》正是这样一部高屋建瓴的著作。它以简洁流畅的笔调,通过对一个世纪以来人类遭受十次大瘟疫的梳理,对那种可以通过科技的进步征服疫病的现代性迷思提出了警示,告诉我们,如何做到与致病微生物乃至自然更加和谐地相处,可能才是我们人类未来更应着力思考的方向。

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医疗社会史研究》主编 张勇安:

马克·霍尼斯鲍姆以其悲天悯人之心态,以优美动人之笔锋,加之专业的医史知识,向读者展现了20世纪全球流行病的宏大图景,通读该书既可增益医史知识,又有助于科学理性之确立,更可从全球史、多学科的视角重新审视疾病史、卫生史和医疗史。

《观察家报》科学类编辑 罗宾·麦凯(Robin McKie):

引人入胜、叙事生动的现代疫病暴发史……对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的精彩描述——如果说过去100年的历史教会了我们什么的话,那就是无论科学变得多么复杂,我们仍然不可避免地被新的疾病和病毒株所困扰。

知名科普作家、《病毒星球》作者 卡尔·齐默:

马克·霍尼斯鲍姆的《人类大瘟疫》中的一些场景如此生动,以至于让我在脑海中起草了电影剧本……无论是熟悉的还是被遗忘的,无论是鹦鹉热还是埃博拉,他都从中发现了它们之间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理应让我们担心下一次的疫病暴发。如果以史为鉴,未来也不可能一帆风顺。

密歇根大学医学史中心主任 霍华德·马克尔(Howard Markel):

马克·霍尼斯鲍姆出色地报道了一个世纪以来的流行病及其引发的恐惧。下一次致命的大流行不是“如果会来”的问题,而是“何时会来”的问题,而为这一事实做好准备远比以恐慌、恐惧或冷漠应对要好得多。

惠康基金会董事 杰里米·法勒(Jeremy Farrar):

传染病仍然是我们面临的最紧迫的健康威胁之一,但通常被认为是发生在遥远的其他人身上的事情。但在我们这个相互联系的世界里,正如霍尼斯鲍姆为我们描述的那样,这不再是事实。他的独特论述充分说明了流行病对人类的影响,以及加强防范的必要性。

伦敦卫生学与热带医学学院流行病学教授、WHO前助理总干事 大卫·海曼(David Heymann):

本书是对近几十年来世界上一些最严重的医疗和社会危机的一次引人入胜的深思之旅。霍尼斯鲍姆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历史学家,也是这些提醒人类易犯错误的事件的向导。

对于在异国旅行的人来说,这是一本生动但不那么令人安心的读物。——《金融时报》

扣人心弦的故事和深刻的科学洞见……霍尼斯鲍姆对一个反复出现的公共卫生问题的报道,时而令人心惊,时而令人乐观,值得广泛关注。——《出版人周刊》

引人入胜的……综合了历史、大众科学和政府政策,霍尼斯鲍姆用新闻的即时性来描述每一次流行病……一项重要而及时的工作。——《书摘》

目录

序 i

高晞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

译者序 ix

谷晓阳 李曈 首都医科大学

前言 xv

鲨鱼和其他掠食者

第一章 01

蓝死病

第二章 51

天使之城的鼠疫

第三章 93

鹦鹉热大流行

第四章 139

“费城杀手”

第五章 171

军团病卷土重来

第六章 191

美国的艾滋,非洲的艾滋

第七章 241

SARS:超级传播者

第八章 283

跨越国境的埃博拉

第九章 331

终篇:寨卡

结语 379

流行病的世纪

致谢 388

注释 391

别册:新冠大流行·特集

精彩书摘

《新思文库系列·人类大瘟疫:一个世纪以来的全球性流行病》:
艾尔村是一个不起眼的村落,就像你在1917年的新英格兰乡间旅行中遇到的任何一个小村庄一样,眨下眼就可能错过。它坐落在波士顿西北约35英里*处一片荒凉的灌木林中,有不到300间村舍,还有一座教堂和几家商店。事实上,若非位于波士顿一缅因铁路和伍斯特一纳舒厄铁路交会处,并拥有两个车站,它真算是乏善可陈。但在1917年春天美国备战时,军方开始寻找合适的地点来训练成千上万响应征召的新兵们,铁路车站和空旷的田野使艾尔村脱颖而出。或许正因为如此,1917年5月,华盛顿特区的某位军事长官在马萨诸塞州洛厄尔县地图上艾尔村的位置插了一枚带红旗的大头针,指定艾尔村为美国陆军新成立的第76师的营地。
6月初,美军租下了与纳舒厄河相邻的约9 000英亩*正萌新绿的阔野。两周后工程兵抵达,开始将该地改造为约翰·潘兴少将领导的美国远征军的步兵营地。短短10周内,工程师们建造了1400座建筑,安装了2 200个淋浴器,并铺设了60英里的供热管道。这片长7英里宽2英里的营地有自己的餐厅、面包店、剧院,以及14间用于读书和社交的小屋,还有一个邮局。从艾尔村出发,穿过菲奇堡铁路的轨道步行半英里,迎接新兵们的第一幕景色便是基督教青年会礼堂和第30I工兵团的军营。右边是第301、302和303步兵团的军营,附近则是野战炮兵、兵源补给旅和机枪旅的营房。此外,营地还有操练阵列与练习使用刺刀的场地,以及一间由基督教青年会管理的有着800张床位的医院。该营地能容纳3万人,但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新兵们会从缅因州、罗得岛州、康涅狄格州、纽约州、明尼苏达州以及远至南方的佛罗里达州涌入,粗糙的木制营房里将挤满4万多人,工程兵不得不为多出的人搭建帐篷。为展现营地对东北军事指挥部的重要性,它被命名为德文斯营地,以纪念查尔斯·德文斯(Charles Devens)将军。他原是波士顿的一名律师,内战期间成为一名联邦军指挥官。1865年里士满被攻陷后,他率领的联邦军是第一支进驻的部队。正如美国战争部的宣传员罗杰·巴彻尔德(Roger Batchelder)1917年12月从艾尔村外的小山上欣赏德文斯营地时所说,它就像一座“巨大的士兵之城”。巴彻尔德并不知晓,德文斯营地亦上演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免疫学实验。从来没有这么多来自不同行业的男人——工厂工人、农场劳力、机械师和大学毕业生——被迫以这样大的数量紧密群居在一起。
德文斯并非那年夏天唯一一处匆忙建造的营地,亦非最大的一个。美国远征军的新兵们被派往美国各地的40座大型营地接受训练。例如芬斯顿营地,它建在堪萨斯州莱利堡(Fort Riley)的一个骑兵站旧址上,驻扎着55 000名士兵。与此同时,在大西洋对岸的法国北部城市埃塔普勒(Etaples),英国人建造了一座更大的营地。它坐落在毗邻布洛涅到巴黎铁路线的低洼草地上,可容纳10万大英帝国将士,并有22 000张病床。据估计,“一战”期间,有100万士兵途经埃塔普勒前往索姆河和其他战场。
还有许多营地的设施都不像主战派说的那样完备。事实上,很多时候战前动员的速度太快,工程兵们无法及时完成医院和其他医疗设施的建设。兵营四处漏风,士兵们晚上不得不蜷在炉子周围取暖,并裹着很多层衣服睡觉。一些人——譬如巴彻尔德——认为这是一种磨砺新兵的法子,好让他们为法国北部的艰苦阵地战做好准备:“艾尔村很冷,但是……寒冷的天气令人振奋,它使那些温室里的年轻人习惯户外生活。”但其他人批评战争部的选址太过偏北,认为德文斯营地本应建在天气更宜人的南方。
……

为了方便大家利用电子书更好的学习,精心整理了网络上的各种电子书,有PDF版本的,也有TXT版本的,现有一万多本PDF的,七万多本TXT的,还有精心整理的天涯神贴,而且还在不断增加中,有需要的可以点击下面的衔接或者扫码下载: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z45OMvYM0Jy-BVuJJmRvtw?pwd=w3m9 提取码: w3m9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0

评论0

请先

没有账号? 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