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的世界》
《诗经》早在先秦时代就已经在《论语》《孟子》中被视为经书,虽然过早地被视为经典对于古代歌谣的后世传承而言可谓幸事,但诗篇的解释也因此被儒教性的诠释所改变,失去了其古代歌谣的本来面貌。本书旨在揭示《诗经》中所蕴含的情感,从而理解这种古代文学,还原古人丰富而充满活力的精神世界。
本书从山川、恋爱、社会与生活、贵族社会盛衰几个方面,引介分析众多《诗经》名篇,并与日本文学经典《万叶集》的类似作品比对研究。观点独特深刻,极具启发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从神话到楚辞》
本书为日本文字学家、汉学家白川静(1910—2006)代表作《中国古代文学》的第一部。在本书中,作者将中国文学的原点之作——《诗经》与《楚辞》的写作和表现手法,与日本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古事记》《日本书纪》《万叶集》进行比较研究。作者认为,《诗经》与《楚辞》诞生的时代,正是古代共同体崩解、封建制逐步确立的时代,亦是民众命运剧烈变化的时代。本书观点新颖深刻,视野包罗万象,读来饶有启发。
《中国古代文学:从《史记》到陶渊明》
本书为日本文字学家、汉学家白川静(1910—2006)代表作《中国古代文学》的第二部,述及西汉初期到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文学史,涉及司马迁、汉赋与乐府、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陶渊明、谢灵运等文学派别与文学家。作者具有深厚的文字学功底与考据功力,加之日本学者严谨而细腻的风格,遂使本书常发他人所不能道,视角独特,见解深刻。作者从《史记》中的“天道是耶非耶”一句入手,将其作为理解西汉至南北朝之间企图摆脱国家羁绊、拒绝埋没于体制的“士人”精神的锁钥,勾勒出中国古代士人努力把握命运、遵循自然情感而生的人文群像。
《汉字的世界(上)》
本书按照神话、诅咒、战争、宗教、歌舞等主题,系统解读汉字的文化意涵。作者以其深厚的文字学功力,深度追踪古人的思想观念,生动描绘汉字的诞生过程,揭示其背后真正的文化价值。
《汉字的世界(下)》
本书从言灵信仰、法律与刑罚、祭祀与宗庙、生产与技术、人生在世、生命思想等主题入手,延续上册的思路,分析汉字的文化意涵,以博识而明快的理论风格,描绘汉字初创的世界。
编辑推荐
★ 从民俗学视角把握“兴”的表达,力求还原鲜活的古代世界。
★ 依据同时期的资料对诗篇的时期进行推定与解释。
★ 在诗篇的古代歌谣性质方面,将《诗经》与日本的古代歌谣及《万叶集》相对比,以恢复古人的诗性世界。
《中国古代文学:从神话到楚辞》
★ 从文字的解读与分析入手,结合考古学、文字学的发展路向,力求还原鲜活的古代世界。
★ 比较文学的视角,结合民俗学与宗教学的分析方法,开辟了古代诗歌研究的新途径,给我们无穷的启发和遐想。
★ 独辟蹊径,自成一家,使古代文学研究极具迷人生动的现代色彩。
《中国古代文学:从《史记》到陶渊明》
★ 比较文学的视角,结合民俗学与宗教学的分析方法,开辟了古代诗歌研究的新途径,给我们无穷的启发和遐想。
《汉字的世界(上)》
★ 独辟蹊径的解读视角
尝试还原先民的思维方式,将汉字视为先民与神交流的途径,从神事的角度理解汉字构型,提供了迥异于《说文解字》的文字学新思路。同时发掘作为汉字产生之背景的古代世界,向读者揭示野蛮而鲜活的古代图卷。
《汉字的世界(下)》
★ 丰富的字形示例和文献用例
结合甲骨字形阐释构造意图,征引《说文》《左传》《诗经》《万叶集》等众多中日典籍。
★ 多文化对比的手法
通过横向对比,追寻原始习俗在不同文化中的痕迹,为汉字解读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简介
目录
诗经的世界
序章
第一章 古代歌谣的世界
古代歌谣的时代
歌谣的起源
表达的样式
《扬之水》三篇
摘草之歌
登高饮酒
表现的问题
第二章 山川歌谣
说“南”
追寻游女
白驹之客
鹭羽之舞
歌垣之歌
季女之叹
第三章 诗篇的展开与恋爱诗
宗庙的祭典
君子赞颂
恋爱诗的成立
爱情的表现
诱引与戏弄
第四章 社会与生活
婚礼之歌
弃妇之叹
贫穷问答
旷野漂泊
流离之诗
蜉蝣之羽
第五章 贵族社会的繁荣与衰弱
诗篇的时代
贵族社会的繁荣
危机意识与诗篇
宫廷诗人尹吉甫
十月之交
丧乱之诗
西周的挽歌
第六章 诗篇的传承与诗经学
入乐之诗
乐师传承的时代
赋诗断章
诗篇与传说
诗经学的发展
诗篇的特质
后记
译后记
中国古代文学:从神话到楚辞
第一章 文学史的方法
一 东亚世界
二 两种文学史
三 古代文学的问题
第二章 神话与经典
一 偏枯之神
二 启母石
三 神话与思想
四 神话与经典
第三章 表达与表现
一 飞天之物
二 水与草
三 祭礼与歌垣
第四章 古代歌谣的展开
一 歌谣原始
二 建国诗
三 君子赞颂
四 二雅诗篇的展开
第五章 诗篇百态
一 民众的生活
二 挽 歌
三 物语之歌
第六章 关于物语
一 悲剧的圣人
二 贵种流离谭
三 《左传》与《国语》
四 伍子胥神
第七章 思想与文学
一 天之思想
二 儒墨之学
三 寓言与寓话
四 马王堆帛书
第八章 楚辞文学
一 祭祀歌谣《九歌》
二 《离骚》文学
三 关于《九章》
四 巫祝者的文学
五 屈原的弟子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文学:从《史记》到陶渊明
第一章 《史记》的世界
一 关于命运
二 司马迁父子
三 《史记》的文章
四 遗失的本纪
第二章 辞赋文学
一 辞与赋
二 悲歌的系谱
三 宫廷赋
四 政治与文学
第三章 乐府与古诗
一 歌谣复兴
二 民众的歌谣
三 乐府的发展
四 《古诗十九首》
第四章 创作诗的萌芽
一 前汉的故事与歌谣
二 有由缘的歌谣
三 悲愤诗与胡笳十八拍
第五章 建安文学
一 建安时代
二 三曹的文学
三 建安七子
第六章 正始和太康
一 清谈之风
二 阮籍的咏怀诗
三 嵇康与七贤
四 太康文学
第七章 陶渊明与谢灵运
一 江南之地
二 归去来之人
三 桃花源记
四 谢灵运与山水诗
第八章 士人与文学
一 客与士
二 文学史上的诸问题
三 比较文学的诸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出版后记
汉字的世界.上
译者序
编辑说明
第一章 文字原始
汉字的起源
六书与文字学
文字起源
字和名
第二章 融即原理
神杖
左右考
巫祝王
祝告和咒诅
隐秘的祈祷
御宰
第三章 神话和背景
帝的使者
天上的世界
河神与岳神
四凶之地
第四章 异神之怖
断首祭枭
道路上的咒诅
玉桙之道
第五章 关于战争
击鼓之字
?的字系
师与学
虏囚之歌
第六章 原始宗教
万物有灵论的世界
萨满教
歌舞的起源
乐神夔
汉字的世界.下
引言
第七章 言灵崇拜
关于语言
言部杂说
祝祷文学
金柜之书
第八章 原始法的问题
“法”的原义
古代的审判
古代的刑罚
修祓仪式
第九章 神圣之地与祭祀场所
高木神
社的形态
奠 基
宗庙仪礼
斋敬的少女
第十章 生产与科技
生产的形态
农耕仪式
都邑的营建
关于职能者
第十一章 人生在世
家族关系
感情与表现
人体文字
关于医术
第十二章 生命的思想
寄物陈思
寄托于衣
死者之书
真和僊
参考文献
后 记
平凡社文库版后记
译后记
前言
《诗经》在古时只称为《诗》。《诗经》被认为是中国古代①全部诗歌的集合;此书应是公元前9到公元前8世纪所流行的中国古代歌谣的集成。《诗经》这个庄严的称呼虽然是在宋代以后才出现的,但是早在先秦时代,它就已在《论语》《孟子》以及其他诸子之书当中被视为经书,亦即最权威的古老典籍来引用。在中国最古老的目录书——《汉书·艺文志》里,它亦被收录于《六艺略》之中。六艺也被称为“六经”,是儒教圣典之书。作为将古代人们的喜怒哀乐融入其中并抒发于外的民谣和贵族社会的诗歌,像这样过早被视为经典,虽然对于古代歌谣的后世传承而言可谓幸事,但诗篇②的解释也因此被儒教性的诠释所改变,失去了其古代歌谣的本来面貌。或许是因从古至今诵读《诗经》之人繁多的缘故,所以常使人感到存在着很多难以索解的奇特解释。虽说被称为古代歌谣,其中毕竟存在着和今人并无变化的情感流露。只有将这种情感用直接的解释表达出来,才是理解诗篇这种古代文学的出发点。本书将以此作为首要的目标。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是诸国的民谣,雅是西周贵族社会的诗,颂是周王朝为主及于春秋期鲁、宋二国的庙歌。此三部分,其诗篇的性质也大有不同。
风具有风俗之意,是本意指自然风气之意的词语,所以由风土、风俗所诞生的歌谣都被称为风。流传至今的,有《周南》十一篇、 《召南》十四篇、 《邶风》十九篇、 《鄘风》十篇、 《卫风》十篇、 《王风》十篇、 《郑风》二十一篇、 《齐风》十一篇、《魏风》七篇、 《唐风》十二篇、 《秦风》十篇、 《陈风》十篇、 《桧风》四篇、 《曹风》四篇、 《豳风》七篇,合计一百六十篇。其中唯有《周南》《召南》称为“南”,故而叫作“二南”。周、召二地位于现今洛阳周边至于其南部的地域,古时为统治此地的周公、召公之子孙所领。“二南”之诗多在贵族社会的仪礼之中作为乐诗使用,具有独特的传承方式。因与一般民谣的性质不同,所以“二南”之诗有别于《国风》中其他的诗篇。
邶、鄘、卫三地原属于殷王朝的王畿之地,处于今河南省内黄河以北的地区,于当时而言,是最为先进的地域。《王风》之王是指王城,即现今的洛阳。古时将其称为成周,是相对于周的首都宗周(现西安)而言,是位于东边的别都。郑位于河南中部,现今郑州附近。在殷迁都安阳以前,曾有一段时间立都于此;殷亡以后,依然是工商业繁荣的地区。再加上殷的王畿之地——卫,郑、卫诗篇里的颓废之气颇为浓厚,被称为“郑卫之音”(《礼记·乐记》),指其地诗歌中多有伤风败俗的内容。齐为山东之地,幅员辽阔,是坐拥鱼盐之利的丰沃之地。魏、唐位于山西的西南部,处于山陵地带,土地贫瘠,生活条件极为困苦。这些地域的风土人情,都反映在了诗篇之中。
秦位于陕西的渭水流域,周东迁以后秦人占居于此。在《秦风》的诗篇中,时有接近于“雅”的声调残留其中。陈、桧、曹都是小国,陈、桧在河南,曹在山东。陈位于河南的南部,接近楚地,对于山川的祭祀活动极为盛行,所以此地多有歌垣③,其诗篇也大多是歌垣上吟诵之歌。
豳位于秦的北方,在陕西北部的山地;周完成统一以前,其祖王就在此地经营。《七月》一篇是歌咏农事历的长篇歌谣,其中还残留了古代氏族社会的生活痕迹,意味深远。其地因为周的东迁(前770年)而脱离了周的统治,因此《豳风》诸篇应该形成于西周末期。在豳与二南的诗中,都含有这样古老时期的诗篇。虽然其他的国风之中也有不少是在春秋时期形成的,但因其为民谣,或也应有古代传承下来的作品。从整体而论,《国风》的地域主要是在河南的黄河南北一带,并延长及至山东、山西、陕西诸地,涵盖了当时的整个中原文化圈。论其时代,大体多是在东迁前后。
雅分为《小雅》七十四篇与《大雅》三十一篇,合称为“二雅”。《小雅》主要是贵族社会宴会之上所唱咏的诗歌,《大雅》则是带有官方性质的诗篇。古老时期的诗歌多是仪礼性质的歌谣,而新时期的诗歌则反映了西周后期社会的混乱与政治秩序的崩坏,很多是社会诗和政治诗。雅中诗篇的大部分,相对于《国风》的单纯复诵,亦即叠咏形式的民谣而言,并不一定采取叠咏形式,而是明确主张作者立场、具有创作诗倾向的诗歌。从这些严酷的体验之中,产生了古代思想的萌芽。对于社会现实的尖锐批判和反省,此等被视为中国文学特质的倾向,在这些诗篇中已经能够见到。
《周颂》三十一篇是周王室的庙歌。根据青铜器上的铭文,在西周中期,前11世纪末的昭王、穆王时期,于神都京的宫庙曾大兴祭祀。《周颂》之中较为古老的诗歌,应是从那时起就开始传唱的。而“二雅”中的仪礼诗篇,应该也是伴随着这类祭祀而创作出来的。于西周后期的动乱时期为向先祖哀告而作的庙歌,在进入了春秋时期以后就再没有出现过。
进入春秋时期,鲁僖公(前659—前627年在位)、殷王朝的后裔宋襄公(前650—前637年在位)等诸侯立志成就霸业,在取得一时成功之时,即作有鲁、宋的庙歌。这便是《鲁颂》四篇、《商颂》五篇,与《周颂》合称为“三颂”。但是《鲁颂》和《商颂》并不是如《周颂》一般,采用单章的古老形式,而是用与《大雅》相同的一篇数章形式构成,是模仿《大雅》的样式创作的作品。其实属于诗篇的时代,在此以前就已经结束了。
风、雅、颂是依照诗的性质进行的分类。而从修辞手法进行分类,则分为赋、比、兴,合称为“六义”。六义按照“风赋比兴雅颂”的顺序排列,则可理解为风(赋、比、兴)、雅(同上)、颂(同上)的意思。在《古今集》④“假名序”中,将此六义中的三者翻译为:赋“かぞへ歌”、比“なずらへ歌”、兴“たとへ歌”。赋应理解为直叙;比应理解为比喻;而将兴称之为“たとへ歌”,则含有隐喻的意味。在《诗经》最古老的注释书《毛传》中,也特称兴体为“兴也”,以说明这种隐喻的意味,因之把诗篇的解释引领到解谜之途上来。对于《国风》中诗篇的解释,大多都与本国政治上的问题联系起来,例如《唐风·无衣》本是描述爱人相赠衣物满心欢喜的恋爱诗,却被解释为赞美晋武公的诗歌;《曹风·蜉蝣》本是哀悼死者的悼亡诗,却被解释为讽刺曹昭公奢侈之诗;歌咏水边密会的《陈风·衡门》,被解释成隐者遗世独乐的诗篇。这些想当然的解释,是与兴这种表达方法的本质相违背的,也是无视当时表现方法造成的错误解读。
兴乃是与日本的枕词、序词⑤有着相似起源的表达方法,都是以古老信仰与民俗为背景的表现。如能明解兴之本质,则很多诗篇即能按其本质索解,也能将歌谣的生命力恢复出来。本书会尝试对古代表达方法中的兴之本质做出解明。
将诗篇以政治与道德批判的表现方式来理解的解释方法,被称为“美刺”。这种美刺的观念规定了长久以来诗经学的方向,甚至被当作古代文学思想的中心。此种方法乃从“二雅”中的社会诗、政治诗等诗篇的解释而导入,因之将《国风》中本无包含美刺之意的诗篇,也皆与其本国的政治国情相结合来进行解释。较之日本的古代歌谣也有在《记》《纪》⑥的故事里插入的情况,使用方向虽然有异,但究其实质是极为相似的。这种解释学的代表,就是汉初的诗经学。
前汉初年,因长久战乱而散佚的古代典籍得到了整理。从西周后期至春秋时期,贵族社会的仪礼和宴乐时的诗篇,由乐师们传承下来。而这些诗篇在社会秩序崩坏之时,作为纪念曾经的盛世繁华而被经典化,并被儒、墨之徒加以研究;随着汉王朝的统一,遂整理成了文本。鲁申公所传《鲁诗》、齐后仓所传《齐诗》、韩婴所传《韩诗》最先面世。这些被称为《三家诗》的文本曾各有注释,但除了《韩诗外传》六卷以外,如今皆已遗失。据《汉书·艺文志》,这三家皆为春秋杂说,亦即依据春秋时期各国的传说故事说诗的文字。
《三家诗》是以所谓今文——当时的隶书体——写成的文本。而最后出现的毛亨文本,则是以六国时期的古文写成,本文和注释皆更胜一筹;因之在后汉以后,《毛诗》将《三家诗》全面压制,如今只有《毛诗》流传下来。所以《诗经》又被称为《毛诗》,其注被称为《毛传》。后汉大儒郑玄为之作笺,是为《郑笺》;唐代敕撰之书《五经正义》,在《传》《笺》之上复加以《疏》,由此确立了诗经学的传统。
但是《毛诗》也同《三家诗》一样,是以美刺的观念来解读诗篇的,因其是春秋各国的传说故事和诗篇相结合而进行解释的缘故,其说亦多有附会之意。这些诗篇原本是由宫廷的乐师们世代相传下来的,而附会的解释在乐师的传承过程之中,已经逐渐产生。在记述春秋时代各国历史的《春秋左氏传》里,就多有提及诗篇由乐师进行某种解释,并将其作为蕴含着古代道德教诲的作品。
在宋代,儒学出现了新的倾向,于古典学上也大兴新风,产生了对于传统诗经学的怀疑性批判。在朱子对《诗经》的注解《诗集传》里,虽然还残留着很强的美刺观念,但却将《国风》之中所包含的很多恋爱诗,从传说故事性的解释之中解放了出来。朱子将这些诗称为“淫奔者之诗”,由此引出赞成与否定的两种论点。古时传说,《诗经》乃是孔子从诗三千篇中选取编纂而成的,是为“孔子删诗说”。而圣人是不会将那些淫奔者之诗收入到经典之中的,故而亦有人主张,谨守历来之美刺诗篇观,将这些只能视为淫奔之诗的作品删去。
朱子之注,比之《传》《笺》的旧注而言,被称为新注。随着朱子学的盛行,这本《诗集传》也广泛流传,于今解读诗篇之时,普遍依据的便是朱子之注。清代考证学兴起,提出朱注弱点在于训诂和古语解释等问题,遂对《传》《笺》以训诂学的方法重新评价,但是这并没有对诗经学带来新的发展。对于这些旧说而言,诗篇作为古代歌谣,以其文学性的本质作为课题进行研究,还是一个全新的工作。葛兰言(Marcel Granet)的《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⑦、松本雅明的《关于诗经诸篇的成立之研究》、闻一多的《古典新义》等著作,各以发生史论或解释学的尝试进行研究,但还没有取得充分的成果。
按照一般的古典研究方法而言,在诗篇的研究中,也先要对其读解的正确性进行训诂研究。特别是诗篇长久以来经过乐师之手传承,而后才写成文本,再加之多有独特读法和方言,有很多假借字。《陈风》中的《衡门》,被认为是高人避世的贤者退隐之诗,篇中的“乐饥”一词即按字面意思被解释为“乐道忘饥”(《毛传》。朱子注亦同);而“乐”其实是“?”的假借字,“饥”则意指男女之间的欲望,“乐饥”是表述幽会之喜的词语。像这样的误解,对于诗篇的解读会造成很多阻碍。
其次,在表达和表现手法上也有问题。在诗篇中经常见到的摘草和刈柴的描写,因对其民俗性含义没有理解的话,则对其所具有的表达与表现之意也无从得知;只能以其隐喻性的兴,加以暗中摸索一般推测性的解释。《周南·卷耳》中的“采采卷耳,不盈顷筐”一句,是为了给旅人振魂而摘草;而《毛传》里则称其为“忧者之兴”,解作贤者不用于世,忧然而叹的行为。以兴的表达方式来理解,向来是在诗篇的错误解读中最核心的课题,本书之中将对此问题加以解明。
诗的形成有其社会性与历史性。要将其置于现实条件之中来看待,这个视点极为重要。诗篇的时代历来有很多不甚明了之处,其原因多是由于脱离了当时现实而解释。对于“二南”与《豳风》而言,要依据其历史地理因素进行解读,才能理解各诗篇的特质;此外“二雅”既是贵族社会之诗,对于其之由以形成的社会背景进行调查,也尤为重要。在这些研究中,依据同时期资料的青铜器铭文与其编年知识,可以推定诗篇的时期,正确把握其所歌咏的事实。要破除诗经学停滞不前的状态,必须要有新的视点与新的资料。就这本小书而言,难以将这些问题详加涉及,但还是打算多少做些尝试。古文献的研究,会随着例如考古学的知见,大量出现新的解释;同样,在诗篇的研究中,也应该有可能依据同时期的资料来开拓创新。
本书中,就第一点即训诂的问题,未能过多涉及;而在第二点即以兴的表达作为民俗学的课题而把握,以及第三点即依据同时期的资料对诗篇的时期推定与解释方面,拟尝试进行若干运用。特别于诗篇的古代歌谣性质方面,将其与日本的古代歌谣及《万叶集》相对比,旨在使得向来伴随着疏隔解释的《诗经》,起码与我们接近起来。方法问题能够解决,才好期待有更多的人协同合作。我希望,为了让读者将《诗经》与日本的《万叶集》一样深入领会,以恢复那个诗性的世界,而把本书献给不同领域的人,用作自由的研究探讨。
①此处指中国先秦时期。——编者
②为保持原书用词,除其前已有某著作名称如“《圣经》的诗篇”等表达外,文中“诗篇”一词皆指《诗经》。——编者
③日本古代于春天举行的民间行事,其间除饮食、舞蹈、诵歌,亦包括求婚等活动。按白川静先生此书特色之一,即以日本《万叶集》为代表的古代诗歌,与中国的《诗经》进行比较研究,故常以日本相关名词比附中国的类似历史、文学现象。我们为了表现作者本意,间或采用作者的日文表达,并酌情加注,以便理解。——编者
④即《古今和歌集》,日本古代著名敕撰和歌集,撰者纪友则、纪贯之等人。成书一般认为在延喜五年(905年),共20卷,收入和歌千余首,与《万叶集》《新古今和歌集》并称日本三大歌集,对后世影响甚大。其序言分假名序(传纪贯之撰)和真名序(汉文序,一般认为纪淑望撰)。——编者
⑤日本和歌术语,均为和歌的修辞手法。枕词为冠于特定用语之前起修饰作用并调整语调的固定词语,多为五音节。序词亦为起修饰作用的词语,但一般两句以上,没有固定性和习惯性。——编者
⑥《古事记》与《日本书纪》的合称。两者皆于奈良时期完成,保存了大量日本早期神话、历史、文学资料,为日本古代历史的重要典籍。——编者
⑦中译本,赵丙祥、张宏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编者
精彩书摘
古代歌谣的世界
古代歌谣的时代
在历史迎来黎明之时,古代歌谣也正处在辉煌灿烂的时代。历史与歌谣是相伴产生的。《梨俱吠陀本集》的圣歌、荷马的史诗、《圣经》的诗篇,都属于古代歌谣。它们共同构成了各民族展开其历史与命运的序章。
印度的《梨俱吠陀本集》成书于前12世纪前后。于此时间稍晚——大概前10世纪左右,中国即开始了《诗经》的时代。虽然绝对年代上相当晚,但日本的《万叶集》也是具有上述古代歌谣特性的歌集。在各民族历史开始的时期,为何古代歌谣的时代会突然到来?这是一大谜题。
《诗经》与《万叶集》都是由民谣发展而成的歌谣。这一点,与由特定擢选的祭司、预言者,或语部稗官编撰而成的古代歌谣是完全不同的。它们都是在广阔的地域产生,形成于民众的生活之中。但是之后,《万叶集》很快进入了创作诗的阶段,而《诗经》则在创作诗的形成过程中,其发展戛然而止。不过《万叶集》之后,也陷入了漫长的国风黑暗时期。古代歌谣在历史的某个时期忽然出现,并完成了歌谣的定式,随之成为民族的经典。如此光辉灿烂的诗歌时代,在历史上绝无仅有。古代歌谣的世界,真正具有历史意义;它的形成与发展,或者也可以理解为反映着重要的社会史实。
民谣的形成以民众的形成为前提。古代的氏族社会是具有极强封闭性质的社会,他们信奉的神祇具有排他性与好斗性。而这种以血缘为主要纽带的社会,会不断寻求内部的血缘结合。人们无法求得向外部的解放,在族长和宗老的强力统治下,只能对外孤立起来。甚至结婚,也只能以特定集团为规定对象。在这种社会结构中,“民众”还谈不上存在。
在此之后古代王朝诞生,大量氏族在王朝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但王朝的统治只能及于氏族集团之上,并不能渗透到氏族内部,不能达到氏族的核心。在氏族内部,氏族的原则仍然生生不息。由于参与王朝的祭事、行役和战争,与外部的接触日益频繁,但氏族的原本生活方式还是保留下来。伴随着王朝统治秩序的加强,氏族内部也产生了阶层分化,作为祭祀共同体的统一性相应不断减少;不过,氏族的传统制度还是具有很强的规制力。在这种社会当中诞生的原始歌谣,应与氏族社会内部活动特别是祭祀和仪礼等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民众的感情还没有提高到需要寻求自由表现的程度。
为了方便大家利用电子书更好的学习,精心整理了网络上的各种电子书,有PDF版本的,也有TXT版本的,现有一万多本PDF的,七万多本TXT的,还有精心整理的天涯神贴,而且还在不断增加中,有需要的可以点击下面的衔接或者扫码下载: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z45OMvYM0Jy-BVuJJmRvtw?pwd=w3m9 提取码: w3m9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请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