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长的一天

最长的一天

对于亲身经历诺曼底登陆的人来说,1944年6月6日的清晨令人终身难忘。在此之前,他们从未经历过这样的场景——曚昽灰暗的晨光里,庞大的盟军舰队以庄严雄伟、令人生畏的气势,出现在诺曼底海滩的外围。来自英、美、法、加拿大等12个国家的年轻士兵,集结在这里,等候解放巴黎。与他们相对峙的,是希特勒用地雷、拒马、火炮阵地精心布排的“大西洋壁垒”。没人知道壁垒后方的战场会是什么模样,更没有人知道,这一天将对历史进程起到什么样的影响。诺曼底登陆是二战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海上登陆作战,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键转折点:盟军从西线反攻欧洲大陆,使得战争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最长的一天》正是“关于诺曼底登陆不可**的史诗”。作者科尼利厄斯·瑞恩用十余年时间寻找D日幸存者,在寻访几乎所有诺曼底登陆的幸存者和见证人之后,完成了这部二十万字“无一字无出处”的划时代杰作。他将战场上的无名个体放大到足够清晰的倍数,顺着他们的视线去看登陆作战的场景。这种将细节放大到无限,让历史足够真实的呈现方式,使读到本书的每个人都能沉浸其中。这是一部关于命运和以勇气改变命运的战争史诗。在这里,你能看到弱小个体面对黑暗未知时的恐惧与茫然,体会到深陷绝境时的残酷与绝望;而置身其间的人们,又如何鼓起勇气去坚持、去战斗,*终迎来属于自己的胜利和荣耀。它将战争深深嵌入每个人的生命经验,陪伴我们在低沉暗淡的时光里找回希望。

编辑推荐

1、 再现二战经典战役,想要了解二战的读者,会被这里的真相震撼到难以入眠。

1944年是二战进程至关重要的一年。西线战场纳粹德国濒临崩溃,希特勒投入90%精锐绝地反击,结果“守卫莱茵”作战没有挽回西线战势,反而加快了盟军进攻柏林的日程。

2、 全新视野解读真实二战,二战不是冰冷的死亡游戏,而是又燃又让人痛心的历史记忆。

看点一:德国仅存的军事将领对阵盟军三大军事将才,战争谋略与军事才能激烈交锋;

看点二:防守薄弱的美军新兵遭遇德军精锐重兵突袭,处处是绝境,普通士兵如何找到生存下去的转机?

看点三:德军新式武器重装投入,铁与血的激烈碰撞,点燃冰雪覆盖的阿登高地。

3、 军事写作终身成就奖得主、650万读者认可的二战史畅销作家,继《保卫斯大林格勒》《攻克柏林》《诺曼底登陆》之后又一力作,已被提名法国四大文学奖之一美第奇奖。

4、 国内阿登战役资深研究者担纲翻译,一一核查作战图、战斗序列表、德美英军衔列表

5、 亲历者口述,战场实地考察,集结一手档案资料,无一人无出处的真实二战。

作者简介

科尼利厄斯·瑞恩(Cornelius Ryan,1920-1974),只要经历过战场,每个人都会对战争有着更为痛彻的思考,科尼利厄斯·瑞恩就是其中一位。身为二战时期杰出的战地记者,瑞恩曾随同美国第8、第9航空队参与14次轰炸行动,亲历诺曼底登陆,跟随巴顿将军的第3集团军挺进法国和德国,直至攻克柏林。在前线,瑞恩与成千上万的亲历者密切接触。不论是艾森豪威尔、巴顿、蒙哥马利这些军事天才,还是登陆诺曼底、参与市场-花园行动的年轻士兵,抑或纳粹将领海因里希、沦陷区的柏林市民,都在他的笔下保留了当时历史的真实记忆。《时代》周刊评论道,科尼利厄斯·瑞恩以近距离观察战争的眼光,历经鲜血和死亡的灵魂,完成了普通作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战争带来的伤痛,曾经深深嵌入亲历者的生命,让他们重拾那段记忆并不容易。从1956年起,瑞恩陆续奔赴德、法、苏联,耗时近20年寻找幸存者,在寻访5000多位见证人之后,终完成这部杰作“二战史诗三部曲”。……科尼利厄斯·瑞恩先后被授予克里斯托弗奖、意大利班加雷拉文学奖以及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1974年,他因癌症病逝。美国新闻界以他的名字设立特别奖项,以此致敬这位“站在新闻与历史写作交叉路口的巨人”。 董旻杰,战争史研究者,曾任“知兵堂”执行总编,目前主要从事战争史翻译、审校和编撰工作,著有研究阿登战役的代表作品《沸腾的雪:阿登反击战》。

精彩书评

我敢肯定在五十年之后,研究D日诺曼底登陆的历史,将极为倚重这本书。
——约翰·托兰(历史学家,《日本帝国的衰亡》作者)

无论你读没读过有关D日的内容,无论你是否参与过这场战争,你都会像我一样,被这本讲述这段光荣与悲剧历史的书深深震撼。
——詹姆斯•加文准将(诺曼底登陆战美军第82空降师副师长)

作者穷十年之功,完成了这本20万字的真实作品。每一个细节都经过证实,每一页都让人訇然心动。
——《时代》

战争不是赤裸裸的死亡游戏,更不是简单的武力征服,而是严酷的惊心动魄的搏斗。个人、世界就处在命运的紧要关头。其实它是一部关于命运及其转折点的作品,一本不仅仅是给军事爱好者读的书。
——《生活》

风格十分接近小说的战争史诗,至今依然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杰作。
——《今日美国报》

这部曲折动人的大师级作品,既是对那些死难者的生动纪念,也是一段扣人心弦、悬念丛生的惊险故事。
——《芝加哥星期日论坛报》

真实到令人恐惧地展现出了战争的模样。D日是英国和美国历史上伟大的作战行动,而瑞恩先生的这本书完全配得上它的主题。
——《观察家》

瑞恩为完成这部1959年出版的作品,从美国 、英国和德国的战争资料、将领日记以及对参与了作战的无数士兵和平民的访问中,搜集了大量信息。本书既是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可靠记录,也是对经历过D日作战的人们的生动刻画。
——《图书馆杂志》

《最长的一天》是一项伟大的成就,备受评论和市场的宠爱。出版之后的几年内,这本书便被翻译成18种语言,销售达千万,更被好莱坞改编成电影,荣获多项奥斯卡奖项。它曾经引发过(新闻界)的革新。
——《哥伦比亚新闻评论》

目录

目 录

修订版序言 i
前 言 vii

第1 部 等待 1
艾森豪威尔站起身来。他显得有些疲倦,但是脸上的紧张神态已经少了许多。6 个小时之后,在研究天气状况的一个短会上,他坚持自己的这个决定并再次加以确认—D 日就定在6 月6 日星期二了。
艾森豪威尔和将领们离开房间,急匆匆地去将这个庞大的进攻计划付诸实施。在他们身后寂静的图书室里,一重蓝色的烟雾笼罩在会议桌上,炉火在打过蜡的地板上反射出亮光,壁炉架上,座钟的指针显示时间是晚上9 点45 分。

第2 部 夜晚 99
他廋高个儿,脸上涂满油彩,这使他的颧骨和鼻子显得更高了,看起来被武器和装备压得够呛。老太太吓得魂飞魄散,呆呆地望着他,一步都挪不动。只见怪影把一根手指压在嘴唇上,示意她不要出声,接着便迅速消失了。勒夫罗夫人也慌忙行动起来,她一把撩起睡裙下摆,拼命向屋子里跑去。她见到的是首批在诺曼底空降的美军中的一个,当时是6 月6 日,星期二,0 点15 分。
D 日开始了。

第3 部 登陆日(D 日) 173
此时,在决定希特勒第三帝国命运的这一天,隆美尔正火急火燎地向诺曼底疾驶而去。与此同时,他的指挥官们正在前线竭尽全力,以阻止盟军暴风雨般的迅猛攻击。一切都取决于装甲部队:第21 装甲师就在英军登陆滩头的后方,党卫军第12 装甲师和装甲教导师仍被希特勒保留着。
隆美尔注视着前方绵延的白色公路,催促着司机加速,“快!快!快!”他说。丹尼尔把脚下的油门踩到底,汽车在公路上飞驰。

伤亡小记 283
D 日幸存者 284
作者致谢 332

精彩书摘

第3部 登陆日(D日)

一堆堆的伤兵散布在沙滩上。过路的队伍注意到,那些能够坐起身来的士兵显出一副即使再受伤也不会感到任何痛苦的神情。他们十分安静,似乎对周围的所见所闻毫不在意。艾尔弗雷德·艾根伯格(Alfred Eigenberg)上士是第6 特种工兵旅的医护兵,他至今仍记得“其中的重伤员所表现出的可怕的教养”。艾根伯格在踏上海滩的头几分钟里,一下子看到那么多的伤员,竟不知“从哪里、从哪个人开始抢救”。在“红D”滩头,他发现一个年轻的士兵坐在沙滩上,他的一条腿“ 从膝盖到骨盆全部豁开来,伤口十分整齐,仿佛是一位外科医生用手术刀划开的”。伤口太深,艾根伯格能清楚地看到股动脉的搏动,士兵十分震惊,但是他沉着地告诉艾根伯格:“我已经服下了全部的磺胺药片,还把所有的磺胺粉撒入了伤口。我不会有事的,对不对?”

19 岁的艾根伯格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他为士兵注射了一针吗啡后才说:“ 没问题,你会好的。”然后他把伤员腿部整齐的伤口合拢,做了他当时想到的唯一能做的事情:小心翼翼地用安全别针把伤口缝合住。

第三波登陆部队冲上了充满混乱、无序和死亡的海滩,但是却停滞不前。几分钟后,第四波登陆部队也到达了,他们同样停滞不前。士兵们肩并肩趴在沙滩上、石头上或者页岩上,蹲在障碍物后面或躲在尸体堆中。他们原以为敌人的火力已经被压制下去,可此时却反被火力压制得动弹不得;他们原先期待可以用飞机轰炸形成的弹坑做掩体,此时却因未见到弹坑而不知所措;加上登陆地点不正确以及周围的破坏和伤亡引起的震惊,士兵们在海滩上一时手足无措,仿佛陷入一种奇怪的瘫痪状态。这一切都令人糊涂,有些士兵还以为D 日的反攻失败了。第741 坦克营的威廉·D. 麦克林托克(William D. McClintock)技术军士长遇到一名坐在海边的士兵,他似乎根本没注意落在周围的机枪子弹,一个人坐在那里“朝水里扔着石子,心碎地轻声哭泣着”。

这样的惊慌不会持续很久,有些人已经意识到滞留在海滩上必死无疑,早已站起来前进了。

在10 英里外的犹他海滩上,第4 步兵师的官兵们蜂拥上岸,迅速向前推进。第三波登陆艇已经靠岸,可是仍未遇到任何阻击。有几发炮弹落在海滩上,随后还有零星的机枪和步枪的火力,但是却丝毫没有紧张而激动的第4 步兵师官兵所预料的激烈战斗。许多人觉得登陆行动仿佛就像平日的演习。随第二波登陆部队上岸的唐纳德·N. 琼斯(Donald N. Jones)一等兵认为,这就像是“又一次登陆训练”。其他人则认为攻击行动虎头蛇尾,艰苦程度还不如在英国斯拉普顿(Slapton)沙滩长达数月的训练。雷·A. 曼(Ray A. Mann)一等兵就觉得有点“失望”,因为“登陆行动没什么大不了的”。就连海滩上的障碍物也不像每个人担忧的那样可怕,只有一些混凝土浇灌的锥型四面体障碍物、钢制多裂角锥形桩砦以及布满锯齿的大铁门,它们杂乱地陈列在海滩上。个别地方布设了地雷,但都暴露在外面,工兵很容易将其排除。爆破组已经开始工作,他们已经在防御障碍物中开辟了一条50 码宽的通道,防波堤也被打开了缺口,一小时之内他们就将整个海滩清理干净了。

海滩上排列着长达1 英里的两栖坦克,帆布浮圈都软绵绵地耷拉着——它们是这次登陆如此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些两栖坦克缓慢地驶出海面,冲上海滩时给予登陆的步兵部队有力支援。这些坦克和进攻前的火力准备,似乎摧毁了德军在海滩后方的防御阵地,使其士气丧尽。

尽管如此,进攻并非没有痛苦与伤亡。第4 步兵师8 团3 营I连的鲁道夫·莫泽戈一等兵一上岸就看到了一具尸体,一辆坦克正面中弹,莫泽戈看到“一名坦克手的尸体一半在舱盖外面,一半在舱盖里面”。第1 特种工兵旅的赫伯特·泰勒(Herbert Taylor)少尉看到一个人“被20 码外爆炸的炮弹削掉了脑袋”,吓得目瞪口呆。爱德华·伍尔夫(Edward Wolfe)一等兵从一名阵亡美军士兵身旁走过,“ 他背靠着一根桩子坐在沙滩上,仿佛睡着了似的”,他那既自然又安详的样子,让伍尔夫忍不住想“伸出手去摇醒他”。第4步兵师副师长小西奥多·“特德”·罗斯福(Theodore“ Ted”Roosevelt, Jr)准将迈着沉重的步履在海滩上来回踱步,时不时地按摩一下患关节炎的肩膀。时年57 岁的准将是随首批登陆部队上岸的唯一一名将领,这项任务是由他本人强烈坚持才争取到的。他的第一次请求被驳回后,罗斯福当即递交了第二份申请。在这份给第4步兵师师长雷蒙德·奥斯卡·巴顿(Raymond Oscar Barton)少将的书面申请中,罗斯福的理由是:“士兵们若是知道我和他们在一起,就会军心稳定。”

巴顿勉强同意了,但是这个决定却让他心绪不宁。他后来回忆说:“ 当我和特德在英国告别时,我从未期望能够再活着见到他。”意志坚定的罗斯福浑身充满了活力。第8 步兵团的哈里·布朗(Harry Brown)中士看见他“一只手拄着手杖,另一只手拿着地图四处走动着,如同在视察一处房地产”。迫击炮弹不时地在海滩上爆炸,向空中掀起雨点般的土,罗斯福似乎对此很恼火,他很不耐烦地抖落着身上的沙土。

第三波登陆艇靠岸后,士兵们开始涉水登陆。突然间德军的88毫米火炮炮弹呼啸着落在正登陆的部队中间,顿时有10 多人被弹片击中倒下。几秒钟之后,一个士兵孤零零地出现在炮弹爆炸后产生的烟雾之中,他满脸漆黑,钢盔和装备都不见了。惊吓过度的他双眼直勾勾地看着前方,一步步向海滩走去,罗斯福一面大声呼唤医护兵,一面向士兵跑去。他用胳膊搂住士兵,轻声说:“孩子,我们会把你送回船上去的。”

前言/序言

修订版序言 从这次世界大战中获得的教训,应当为全人类带来和平与了解 阿图尔· 赛斯-英夸特于绞刑架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已经有70 多个年头了,在这场长达数年的浩劫中,诺曼底登陆战和市场―花园行动无疑是西线战场*为著名的战役之一,而柏林战役更是欧洲战场的*后一场大会战。描写三场战役的著作浩如烟海,几十年来被诸多研究者和历史爱好者反复钻研。 中国的军事历史爱好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看过银幕版《最长的一天》和《遥远的桥》。这两部电影拍摄于20 世纪,其中宏大的战争场面令人震撼,电影的原著作者科尼利厄斯· 瑞恩在读者中间也有不凡的口碑。2005 年,中文版的“ 二战史诗三部曲”在国内上市,我至今还记得第一次看到它们时,那种如获至宝的感觉。当时的我绝对想不到,十几年之后自己能有机会对这套书进行校译重修。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科尼利厄斯· 瑞恩的“二战史诗三部曲”都堪称不朽。20 世纪50 年代中期,瑞恩开始撰写《最长的一天:1944 诺曼底登陆》。战地记者出身的他,以独特的视角和写作手法,为人们展现了这场宏大的登陆战役爆发前后,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瑞恩的作品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战史,甚至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战史,他并不直接描述交战双方在战前如何排兵布阵、厉兵秣马,战斗打响后又如何针锋相对、调兵遣将。他的写法另辟蹊径,从元帅、高级将领到士兵、普通平民,以战争亲历者为切入点,摘取他们的口述实录并与档案资料相结合,按照时间线再现战争的全部经过。国内知名战史作家余戈先生曾经评价《最长的一天》,就像“在诺曼底的海滩上装了一万个摄像头,这种上帝般的控制能力建立在对几千个人的访问之上”。瑞恩擅长呈现逼真的历史画面,在宏观上,有完整的或基本的“面”;在描述发展进程的时候有不同的“线”;具体到人物时,则有无数生动细致的“点”。当点、线、面完美结合时,就是几乎接近历史真相的战争场景。“他让自己的书充满活生生的人的所作所为与喜怒哀乐,而不是一堆干巴巴的史料”,叙事精准、文笔丰富鲜活,让读者在阅读时犹如在观看一场精彩的电影,这种宏观概览之下凝视微观历史细节的写作手法,至今仍为许多战史作家效仿,成为非虚构写作的典范。 作为战地记者,瑞恩亲历了三部曲中描绘的诺曼底登陆战和西线的其他战役,他曾采访数以千计的军人与平民,为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基石。有人说,一个伟大的新闻记者可以成为一个伟大的当代史学家,瑞恩当之无愧。他的作品中,战士的英勇牺牲、战争的残酷暴力、人性的文明光辉与原始本能的残忍,全部坦坦荡荡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在阅读三部曲的过程中,读者会为将帅*终做出决定的那一刻而感慨,为官兵在生死关头或幽默或荒唐的言行举止而大笑,为军人在战争迷雾之下的种种误判唏嘘不已,为平民百姓的各种遭遇时而惊悸,时而欢呼。 “二战史诗三部曲”初版面市时,受当时的条件限制,书中难免有一些错漏之处。首先,大量军事术语或者专有名词的翻译,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其次,诸多地名和人名本应该区分国籍,不能全部按照英语发音翻译,再加上初版没有保留译名的原文,对于想要核查出处的读者来说非常不便。不止一个战地城市出现多种不同的译法,偶尔还会见到英军击毙美军这种“自己人打自己人”的闹剧1,这可真是“ 考验”读者的功底。为了弥补这些缺憾,中信新思文化的编辑团队委托我重新校译,一一核实书中出现的人物以及历史细节,务必复原瑞恩“无一人无出处”的原作品质。 校译重修绕不开对人名地名的修订,书中的地名都按照国家出版的地名辞典和地图进行了核对修订,对于一些难以查询到的小地名,也尽可能按照相关国家的语言发音进行音译。国外作者很少书写全名,非正式场合下将中间名省略或者只写首字母,而且很多时候仅仅保留姓氏,这一点和中国人的习惯完全不同。我在修订的时候,只要能查到的姓名,都在首次出现时保留了全称和职务,以免出现重名人物,给大家造成困扰;对于出场的军人,则尽可能写清楚他的部队番号、职务和军衔,以此减少混淆和陌生感。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陆军的编制比较特殊,如果仅从字面直译的话,十有八九会让读者产生误解。例如“爱尔兰禁卫团”,这实际上只是一个称呼,而不是我们熟悉的步兵团或者装甲团的建制单位,有必要写清楚后面的营级单位番号。由于原文中团以下单位很少注明番号,为此,我花了不少时间研究二战时期的英国陆军和美军参战部队的建制,查到了每场战役中英美军队单位的具体番号。 由于各国军衔体系的历史传承不同,不同的层级上面都有符合各自国情的特色军衔,因此各国之间的军衔并不能一一对应起来。比如,德国军队没有准将军衔,却有兵种将军和大将,因此欧美各国就将德国将军的级别降了一级,以其少将军衔来对应本国的准将军衔(少将以上以此类推),瑞恩在原文中就是这么写的(将德语的少将对应成英语的准将)。此外,德国的士兵军衔分为五级,而一般国家只有两级,这就导致英美作者将德军高级别士兵的军衔写成了士官军衔,在某处程度上产生了混乱。我在翻译时尽可能查询了所有出现的德军士兵人物的资料,恢复了其原本真实的军衔。武装党卫军作为二战时期纳粹德国的特殊部队,其军衔体系和党卫队内部其他系统(主要是普通党卫队、党卫队机动部队、党卫队集中营骷髅部队)的军衔并不一样,又和国防军完全不同,瑞恩在文中将武装党卫军成员的军衔全部写成了国防军军衔。为了保证史实的准确性,我*终选择恢复德国的军衔。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战后数十年来无数研究者的整理归纳,令我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料去修正原作者和初版的错漏之处。例如,《最长的一天》中,几首苏格兰风笛曲,“Highland Laddie”被译成《高原女郎》,“Blue Bonnets over the Border”被译成《花坛边上的蓝色女帽》。我查询后发现,这两首曲子都是苏格兰名曲,Laddie 是苏格兰语,意思是男孩、少年,而Blue Bonnets 是传统的苏格兰男性戴的帽子,有时候甚至可以代指苏格兰人。“Blue Bonnets over the Border”是苏格兰民谣,背景是1745 年苏格兰和英格兰的边境战争,无论如何与花坛扯不上关系。 国外曾有研究者分享了英军第1 空降师所有军官的简历,这为修订《遥远的桥》提供了很多方便,基本上英军空降部队的每个军官的全名、军衔和职务都能找到确切的参考资料。在几乎长达一年的校译过程中,我尽自己所能理顺了文字,修订了错漏,我相信就读者的阅读体验而言会有很大提升。我希望当读者阅读新版作品的时候,相比老版本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一本好书应该让更多的读者分享,这是我的理想,也是我的骄傲。 董旻杰

为了方便大家利用电子书更好的学习,精心整理了网络上的各种电子书,有PDF版本的,也有TXT版本的,现有一万多本PDF的,七万多本TXT的,还有精心整理的天涯神贴,而且还在不断增加中,有需要的可以点击下面的衔接或者扫码下载: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z45OMvYM0Jy-BVuJJmRvtw?pwd=w3m9 提取码: w3m9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0

评论0

请先

没有账号? 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