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汹汹来袭,未来99%的人当真会成为无用阶层,只要极少数人才会成为超级人类?当智能机器越来越自主、越来越聪明,人类还能干什么? 当“省钱的弗兰肯斯坦”来临,谁是不会被机器替代的人?哪些工作是机器无法做到的?人类和机器会和谐共处吗?《人机共生》正是为应对这些问题而作,本书揭秘智能时代人类胜出的5大策略,让机器做机器做的事,让人做人做的事,人类与智能机器共同工作、共同增强。
如果你对机器侵蚀人类工作的现状备感忧虑,那么《人机共生》就是对症良药,此书会告诉你,人类会在哪些工作领域胜出智能机器。
《人机共生》两位作者托马斯·达文波特和茱莉娅·柯尔比前瞻性地指出,人类会强化智能机器,而不是被它们取代,机器会帮人类更好、更快地完成工作,所以不应该将其看作是需要打败的敌人,而是合作伙伴。人类和机器能否和谐共处,选择在于我们。
编辑推荐
《人机共生》是全球杰出商业思想家托马斯·达文波特智能商业五部曲之一,揭秘人类跑赢机器的5大策略,让机器做机器做的事,让人做人做的事。
《人机共生》是《金融时报》年度十佳商业图书、麦肯锡CEO年度书单。
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教授、畅销书《第二次机器革命》作者埃里克·布莱恩约弗森,德勤领先创新中心联席董事长约翰·哈格尔,IBM沃森前总经理马诺伊·萨杰那集体盛赞!《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联袂推荐!
湛庐文化出品。
作者简介
[托马斯·达文波特]
1954年10月17日出生于美国。毕业于哈佛大学,曾先后在哈佛商学院、芝加哥大学和波士顿大学任教。还曾担任埃森哲战略变革研究院主任,美国知名商学院巴布森学院教授。
流程再造、知识管理、注意力经济三大运动发起者,多次预见商业未来,全球《财富》500强企业争相咨询的企业顾问。
畅销书作家,共出版近20本管理类畅销书,被多个国家引进出版,极负盛名。
精彩书评
智能机器不会取代人类做出决策,而是会帮助人类做出更好的决策!这场革命的引爆点就是《人机共生》这本书。
——埃里克·布莱恩约弗森
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教授,畅销书《第二次机器革命》作者
智能机器时代汹汹来袭,《人机共生》出现得正是时候!它不仅令人信服,更令人鼓舞!因为智能机器带来的所有棘手的挑战都可能成为催化剂,帮助人类挖掘出更多的潜能,让人性得到更大程度上的体现。《人机共生》发出了一个强有力的行动号召,提供了一条应对危机的行动路线图,但是,只读这本书还远远不够,我们现在就要行动起来!
——约翰·哈格尔
德勤领先创新中心联席董事长
智能机器将改变我们的工作与生活,我们越早开始强化它们的能力,就越早能依托它们实现巨大的经济成功。《人机共生》的两位作者有前瞻性地指出:人们会强化智能机器,而不是会被它们取代。你学得越快,在未来的劳动力市场上就越有可能生存下去。《人机共生》是知识工作者、企业高管和政府领导人都需要阅读的一本书。
——马诺伊·萨杰那
IBM沃森前总经理
《人机共生》,不确定性时代很好的行动号角。
——《金融时报》
《人机共生》这本书描述的世界可能令人不安,但是,这是一个我们在有生之年都会见证到的世界。
——《华尔街日报》
目录
前 言 与机器赛跑
第一部分 小心,人工智能要来抢你的工作了
01 一场前所未有的工作革命正在爆发
你为什么要小心
从工人到机器工人
我们还剩多少时间
人类到底擅长什么
工作的未来
02 智能机器到底有多聪明
AI之春
从最卑微的能力开始,到最令人恐惧的未来
另一双手,另一双眼睛
越来越自主的智能机器
机器学习,与情境感知密切相关
锻造思维之魂
人类还能做什么
03 恐惧机器,不如让智能为己所用
答案是智能增强
头脑的车轮
智能机器不是工作的终结者
消失的3小时工作制
按0键或者呼叫“人工服务”
拔掉插座,不是唯一的选择
获得持久就业能力的5大生存策略
一次简短又刺激的保险承保之旅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革命
机器人金融顾问
第二部分 智能时代,制胜未来工作的5大生存策略
04 生存策略一:超越
|建立全局观,弥补人工智能的决策短板
全局者,智能金字塔的塔尖
3大关键决策,让人的价值完美体现
新闻工作,一种机器能够完成得很好的工作
全局视角,人的拿手好戏
构建一个生态系统
贴近,但也要前进
周到的工作设计
创造人与机器的平衡
一个全局者的自我养成路线图
05 生存策略二:避让
|让人做人做的事,机器做机器做的事
哪些工作是机器无法做到的
未来在等待的人才,是具备多元智能的人
你真能学会“非认知”智能吗
把艺术带入工作
一切都是为了解放人类
被低估的人类
成就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
思想的车轮
一个避让者的自我养成路线图
06 生存策略三:参与
|让我们与人工智能一起工作
他们是那个时代的“紫人”
照亮人工智能的“黑匣子”
参与者也并不是金饭碗
人与机器的桥梁
你是天生的参与者吗
做到热情和投入
未来是光明的
一个参与者的自我养成路线图
07 生存策略四:专精
|找到那个没人想自动化的领域
反机器的经济学
别以为乔布斯不需要大学学位,你也不需要
专精你的内核
10 000小时的“刻意练习”
用技术专精你的领域
一个关乎内驱力的问题
专精者们并不孤独
打造你的专精之路
一个专精者的自我养成路线图
08 生存策略五:开创
|创造支持智能决策和行动的新系统
一步一步工作,开创!
没人知道未来工作的最终数量
开创者的8条工作法
一个开创者的自我养成路线图
第三部分 人工智能不会让工作裂变,只会把它变得更好
09 智能机器时代,打造完美员工的7个步骤
你不是贡献者,而是管理者
员工第一,机器第二
付诸实践,人机结合才能创造兴旺未来
无可避免的头疼
10 乌托邦还是反乌托邦
我们的目标应该是智能增强
STEM教育是唯一的答案吗
教育应该促进人与机器的协作
“挑选赢家”,创造更多就业
比重新分配财富更重要的是保障基本收入
人工智能的恐惧并不只针对生计,而且关乎生命
谁有权利做决定
让人工智能掌舵
致谢
译者后记
精彩书摘
与机器赛跑
在西弗吉尼亚塔尔科特(Talcott)风景如画的郊区,矗立着一个男人的雕像,他击败了威胁要夺走他工作的机器, 虽然这种成功只持续了很短的时间,这个人就是约翰· 亨利(John Henry)。1870 年,他在切萨皮克和俄亥俄铁路公司(Chesapeake& Ohio Railway)工作,职位是钢钻机师,和同伴们负责在大转弯山(Big Bend Mountain)开凿一条将近两公里长的隧道,而与此同时,管理层引进了一台蒸汽动力钻孔机。亨利说他可以胜过钻孔机,而且也确实做到了,只不过不久之后就因劳累过度而去世。《路边美国》(Roadside America )是一本提供各种新奇景点信息的著名指南,这本指南中总结说:“对于普通劳动人民来说,他的故事之所以鼓舞人心,是因为这个故事明显表达出了人们内心的一些渴望。”
我们可能会奇怪,为什么对于亨利来说,打败机器如此重要?与此同时,还有另外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为什么他战胜机器的故事至今仍然能让我们产生共鸣?为什么会有关于他的各种传说和那座雕像?为什么我们还要教学生们唱关于他的歌谣?
人们对机器侵蚀人类工作的现状感到忧心忡忡,而这种焦虑已经深入人心。大约在大转弯隧道(Great Bend Tunnel)开通的60 年前,卢德派[1]对织袜机、精纺机以及动力织布机进行了更严重的破坏,因为这些机器让纺织工人再无用武之地。约翰 · 亨利事件大约80 年后,也就是1955 年,在俄亥俄州的布鲁克帕克市(Brook Park), 福特汽车公司的工人奋起反抗那些前所未有的流水线自动化系统。他们举行的“野猫”式罢工[2]得到了当地工会领袖艾尔弗雷德 · 格拉纳凯斯(Alfred Granakis)的支持,他把制造业的自动化称为“省钱的弗兰肯斯坦”。
该事件的后果远比人们想象的要积极得多。我们可以引用许多能够揭穿被经济学家们称作“卢德谬论”(Luddite Fallacy)[3] 的经济学研究。这些研究表明,生产力的提高总是会产生更多的工作岗位,即使没有立即实现,但最终也会实现。没错,虽然很多工作不再需要人们亲力亲为,但与此同时,科技也会为人们带来众多全新的高阶工作。对于人类来说,总能有更好的退守位置。“技能偏向型技术变革”虽然确实会导致失业,但这些都是暂时的。甚至在今天也是如此。尽管牛津大学的一项研究称,美国47% 的工作在不远的未来都面临着因计算机化而消失的风险,但经济学家以及很多技术供应商却保证说,这次的情况会和以前一样。
但如果这次的情况发生了变化,我们该怎么办?如果人类不再占有高地了呢?我们必须注意到一点,那就是:今天正在被取代的工作和过去的工作类型是不同的。事实上,我们可以根据机器挑战的工作类型,归纳出自动化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机器将人们从那些让人身心俱疲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这是后工业革命时代发生的故事,这一时期的变革促使人们离开农场进入工厂,随后,当这些工人面对如飞梭、多轴纺织机以及动力织布机这样的新式机械装置时,他们发现自己根本毫无用武之地。这个过程同时也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着。
以富士康为例,这是一家为类似于苹果这样的全球性电子品牌代工的中国制造商。从2011 年开始,该公司开始把机器人投入生产线来从事焊接、抛光这样的工作,且第一年就投入了10 000 台。2013 年,总裁郭台铭在富士康的年会上说,公司现在的雇员已经超过了100 万人。但是他很快又补充说:“未来我们将会增加100 万台机器人雇员。”
这个目标一旦实现,将意味着必然会有几十万人类工人不会再被富士康雇用,地方经济也将面临巨大的失业问题。但是从工人个体的角度来说,损失似乎并没有那么严重,因为这些被夺走的特定职位通常来说也并不是很有吸引力。
在亚马逊庞大的仓库中,如果工人们必须从库房的一端跑到另一端才能完成挑选和包装的任务,就会让这份工作变得很辛苦,以至于让在那里“工作”(卧底调查)的记者发表了一系列言辞激烈的文章,抨击亚马逊施加给工人们毫无人性的工作任务。所以,现在亚马逊利用Kiva 系统机器人(也就是现在的“亚马逊机器人”)把货架搬到工人面前,这样就可以让工人待在一个固定的位置工作。要知道,相对于目前的机器人来说, 人类工人在寻找特定商品和合理包装方面仍然具有明显的优势。这让工作变得更简单了吗?毫无疑问,当然。这是不是也意味着亚马逊只需要更少的人就能完成同样数量的订单了?当然。
当机器接手了繁重的体力劳动之后,自动化又紧跟着工人们进入了他们所退守的高地,进而开始了自动化的第二阶段。从大体上来看,这个领域的工作已经不再属于那种脏、累、差且危险的范畴了,但“枯燥乏味”成了这类工作的代名词。想象一下20 世纪60 年代的秘书们,他们或在打字小组中埋头苦干,或在转录备忘录的潦草文字,因为他们需要把那些潦草的文字或者口头语改得清晰、严谨。有人可能会把这样的工作称为“知识性工作”,因为该工作需要的是大脑而不是肌肉。但是很明显,这种工作不涉及太多的决策。在计算机被发明出来之后,机器很轻松地便能胜任这类工作并具有更高的生产力。
对于某些秘书类工作来说,下面这个例子能很好地展现出机器在这类工作上所表现出的实力。当达文波特在写作这个章节时,他打算在那周晚些时候约一个朋友在咖啡馆见面。当他看到通过邮件所抄送的内容时,发现自己的朋友雇用了一个名叫“埃米”(Amy)的助理。达文波特对此感到有些惊讶,因为他的这位朋友是一位独立咨询师,根本不可能有助理的。这位朋友写道:
埃米:
你好!
请在9 月19 日星期五上午9:30,为我和汤姆[4]安排在坎布里奇的Hi-Rise咖啡馆见面。详细内容我们当面谈。
多谢!
朱达
达文波特很好奇,于是他查了一下埃米的邮箱后缀“@x.ai”所代表的公司。结果发现,X.ai 是一家利用“自然语言处理”软件来解读文本并帮助安排会谈的公司,而且这些工作都是通过邮件来完成的。换句话说,“埃米”是自动运行的。与此同时,其他类别的诸如电子邮件和语音邮件、文字处理、在线旅游网站以及互联网搜索应用这样的自动化工具,正在蚕食那些原本属于秘书们的工作领域。
自动化第二阶段影响的并不仅仅只是白领们。整个以服务为基础的经济结构都在被侵蚀,而这个经济结构正是在农业和制造业工作被第一阶段强大的生产力消灭之后才形成的。现代的很多工作都是事务性服务工作,也就是说,这些工作的主角是人,而他们的职责是帮助顾客从复杂的商业系统中获得所需。但无论是买机票、订餐还是安排会面,都是些很程序化的事务,它们很容易被转换成代码。在现实中,计算机系统已经能够实现自助式服务,你也许还认识一些因此而失业的银行柜员、机票预订员和客户服务代表呢。至少,当你联系一家公司,却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网络界面时,就会觉察到人工服务已经变少了。
与自动化第一阶段一样,第二阶段也在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完成。现在依旧有很多工作是由人类工作人员完成的,而机器却能更廉价高效地完成这些工作,尤其是那些越来越智能的机器。想想长途卡车司机所感受到的孤独吧。顺便说一下,这种工作在工业化时代早期甚至都不存在,它完全是科技进步的产物。目前,人类司机仍然“统治”着公路,但恐怕这一时代很快就会终结。达文波特最近询问了一位联邦快递的高级经理,问他是否考虑过在不远的将来把人类驾驶卡车转换为自动驾驶卡车。他含糊地回答:“好吧,我们是不会在本地线路上投入自动驾驶卡车的。”恐怕这个答案不是司机工会想要听到的。
这让我们不禁想到,我们两人在大学暑假时所做的每一种低级服务工作,在今天,自动化技术可能会更好地完成。举个例子来说,高性能的Roomba 扫地机器人能轻松胜任达文波特在炼钢厂扫地的工作,而茱莉娅(另外一位作者)在零售店记账的工作则会被自助服务台所取代。甚至连达文波特在加油站工作的美好日子都很快会因自动化汽油泵而结束,而该系统目前正在接受常规化的标准测试。
如此这般,我们便来到了第三阶段。这个阶段的自动化系统的智能程度与日俱增,并且正对我们实行着严密的监控。现如今,计算机已经在多种背景下证明,它们能做出比人类更明智的决策。正如技术研究咨询公司高德纳所说,这会让接下来的20年成为历史上最混乱的时代。而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计算机系统会“实现人们对于信息技术能力的最原始的一些幻想,它们能完成那些我们一度认为只有人类才能完成,而机器无法胜任的任务”。
就像其他激动人心的科技进步一样,第三阶段既会带来希望也会带来危机。好消息是,新的认知技术将会帮助你解决很多重要的商业和社会问题;你那里的医生将会拥有国际专家的专业技能;在穿越线上产品和服务组成的迷宫时,你将不再会感到迷茫;无论你的工作是什么,你都将拥有触手可及的知识来帮你成功而高效地完成工作。
当然,以上情况成立的前提是,如果你还有工作的话。第三阶段带来的显而易见的危机就是更多的失业。这一次,潜在的受害者不是出纳员和公路收费员,也不是农民和工人,而是那些以为自己的工作不会被机器夺走的“知识工作者”,比如本书的作者和读者。
前言/序言
最近几十年,人类在科技方面的进步远远超过了之前几千年的总和,而且现今科技的发展更是呈现出了指数型增长的趋势。这点从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速度和程度上就可见一斑。随着各种软硬件技术的发展,科技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日益深入,因此也就让人们对科技进步的期待回到了20 世纪60 年代的水平,只不过这一次,我们更理性了(没有急于计划移民火星)。在这众多的期待中,人们对人工智能的关注最为显著,因为它更贴近生活,因此也就能对人们造成更大的影响。再加上最近,人工智能技术一路高唱凯歌、突飞猛进,比如AlphaGo 的大获全胜,从而使人们的这种热情空前高涨,似乎人工智能马上就可以为人类服务了,从此人类走上有钱有闲的富裕之路。但在我看来,大家还是要稍微冷静一下,看看人工智能可能会为我们带来的其他影响。
蒸汽机的发明虽然让人类的生产力获得了大幅提升,但在随后的几百年中,人类并没有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而全民致富,反而贫富差距越拉越大。虽然在农业社会掌握大多数财富的王公贵族消失了,但是新的财富拥有者——资本家,却诞生了。而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工业革命带来的变化大体上只是让工作地点由田间转移到了室内,比如工厂和写字楼。但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的进步也是不可否认的,毕竟社会总财富增加了,按照社会结构比例分配,普通人的财富和收入也有了提高。
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人工智能必然会让人类的生产力获得飞升,而且提高程度绝对不亚于工业革命之于农业社会的高度。但是,这也只不过是又一次的财富掌握者大洗牌。新世界的主导权将由资本家转移到IT 新贵手中。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也不过是工作地点又一次的转移。虽然如此,但普通人还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享受到社会进步的红利。而如何才能尽可能多、尽可能早地享受到这份红利,就是普通人最应该关心的事情。
例如,工业革命后,工程师的收入不仅总体要高于农民的收入,而且最早期工程师所享受的待遇也是之后的同行所无法比拟的,这点从中国30 年来大学生的待遇和发展就可以看出来。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对比一下1980 年的本科毕业生和2010 年的本科毕业生在各自时代的收入与社会地位上的差距。
《人机共生》这本书就是为了让大多数普通人能够未雨绸缪,做好充分的准备来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用一句俗语来说就是:“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在此我要对李鹏、李玉民、郝京秋致以深深的谢意,感谢他们在我翻译本书的过程中给予的支持和帮助。
为了方便大家利用电子书更好的学习,精心整理了网络上的各种电子书,有PDF版本的,也有TXT版本的,现有一万多本PDF的,七万多本TXT的,还有精心整理的天涯神贴,而且还在不断增加中,有需要的可以点击下面的衔接或者扫码下载: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z45OMvYM0Jy-BVuJJmRvtw?pwd=w3m9 提取码: w3m9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请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