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女养成记

俗女养成记

  《俗女养成记》是台湾作家江鹅最具代表性的散文故事集,以清爽利落的文字写一个台南普通女孩的成长故事:与阿嬷的趣味日常、中药房里跟屁虫的生活、学钢琴、午后一个人的科学实验、爱的教育、女性意识初启蒙,还有孩童的内心小剧场等等。在各种可与不可对人言的人生细碎里,写出了一个女孩如何一点点长大,慢慢窥见并进入成人的世界,检视那些发生在自身的,关于亲情、爱、婚姻、尊卑伦常、人情世故等诸多教养与束缚,一步步变得自知自明,自如自在,真实而舒展。
生命再怎么难免哭泣,没有一刻不盼望着欢喜。大人与小孩,一起守护家的温暖热闹,也一起应付时代的荒谬。二十八篇轻盈舒展又机趣可爱的散文,不仅召回了记忆中的童年时代,也展现了思想与情感的今昔对比,从一个更开阔的视角去理解在这个时代和环境下成长的女性。《俗女养成记》不仅是一个普通女孩的成长史,也是所有在时代的新与旧之间认真生活的当代女性真实写照,不再追随那张优秀又好命的女人蓝图,选择一种更为安乐自在的活法。每一个人的成长既有时代印痕,又有生命自身的逻辑,回首过往是记录成长,也是厘清来路,与这个普通的自己握手言和。

编辑推荐

  ★ “在此郑重邀请你,把握有限的今生,先一起耸耸肩,挺这个既优秀又普通的自己一把吧。”——理直气壮的普普通通,安乐自在的俗女日常。不一定成功,不必活成大人的期待,不用在意社会规范和他人眼光,“俗女”是一种生活态度,勇敢活出自己喜欢的模样!
★ 豆瓣高分超人气华语剧集《俗女养成记》同名原著,“陈嘉玲”自传!写给每一个普通女孩的情书,“亲爱的自己,我想对你讲,对不起,谢谢你,我爱你。”——好看治愈的超人气现象级剧集《俗女养成记》由江鹅同名原著改编,40岁女生陈嘉玲的成长故事,引发无数观众强烈共鸣,重温“笑着笑着就哭了”的久违感动,被称为“台版《请回答1988》”。每个女孩都爱陈嘉玲。不是淑女,不是熟女,不是剩女,不是胜女,而是做一个快乐自在的俗女。
★ 一个台南女孩的养成记,二十八帖生活药方,明眼目,清心肠,健精神!小时候,“淑女”是阿嬷和妈妈为我画的蓝图;现在,“俗女”是我自己选择的活路。——这个世代的女性有千百种样貌值得被挖掘,而江鹅笔下的“俗女”,是当代最真实最有代表性的女性样貌。她们从小听话又努力,待人温文可亲,自己则坚毅果敢,懂得追赶新时代的先进也能体贴旧观念的彷徨,在自信与自弃之间兜兜转转,并竭力遵从本心,活出自己真实的样子,并为此承受着他人的眼光和未知的代价。俗女不俗,那是对自己对人生看清后愈看愈可爱的本事。
★ 大人与小孩,一起守护家的温暖热闹,也一起应付时代的荒谬,唤起所有人的童年记忆与亲情共鸣。——一个普通女孩的童年回忆,一个寻常家庭的喜怒哀乐。人生艰难,但总有人在背后为你默默守护。
★ 33幅作者手绘插图召唤出记忆中的童年时代:卡带、录音机、读过的书、看过的动漫、追过的歌星、美食小吃、教材课本……——那些唱过的歌,做过的梦,爱过的人,回首以往走过的路,撷取生命中难忘的片刻。
★ 黄丽群作序推荐,《俗女养成记》导演严艺文、主演谢盈萱感动荐读。
“读这本书,可明眼目,清心肠,健精神:这个中药房的小孙女果然得到药家真传。”——黄丽群
“江鹅的文字最厉害的地方,是让人大笑的同时,心里却酸酸的。她的文字有一种魔力。”——严艺文
“生活当然可以日复一日流水账般没有高低差地过,但江鹅总有办法在这样的日常,说出一篇篇精辟的领悟。赞叹生命之美的净透,再来反手一拍的自嘲,让人爱不释手,又认同不已。这就是江鹅,仅此一家别无分号的迷人魅力。”——谢盈萱
★ #我的俗女养成记#:送给每一位“俗女”的处世哲学——
“做女人想拿高分全靠‘用力乖’。”
“钱这种东西还是自己有比较好。”
“不用别人的眼睛看自己,就会有选项。”
“让女人认知现实,这是济世。
“岁月静好,自己一个人就可以好。”
……

作者简介

  江鹅,一九七五年生,台湾辅仁大学德文系毕业,来自台南,住在台北。人类图分析师兼自由写作者,经营脸书粉丝页“可对人言的二三事”与“Irene人类图解读”。著有散文集《俗女养成记》《俗女日常》。
据《俗女养成记》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打破了台视十三年来的最高收视纪录,在第55届台湾电视金钟奖上一举斩获“最佳迷你剧集奖”“最佳迷你剧集女配角奖”与“最佳戏剧类节目剪辑奖”三项大奖。获第6届豆瓣电影年度榜单“评分最高的华语电视剧集”提名,被称为“台版《请回答1988》”。

目录

封面
版权信息
logo页
推荐序:绵里藏针
自序:普通女人
插图
不要嫁惦的
满仔家的菜包
妈妈的早斋
中药房里的跟屁虫
中药房的下午茶
来去呷一碗面
香蕉紧来呷呷咧
阿嬷在浴室里开的课
查某人嘛有自己的愿望
学校里的公共电话
去隔壁册局买一块垫板
买一缕幼面
午后的一人实验
这会枪杀你知呒知
说“国语”比较高级
学钢琴
亮起来的房间
只有保存,没有期限
菜瓜太冷
钱是省出来的
爱拚才会赢
窗台上的花布帘
药油保心安
你为什么那么平静?
叫阿姨
恁老母
菜包里的红豆
六年级女人,你好吗?
理想国·imaginist
封底

媒体评论

  江鹅真的会写。所谓的“会写”意思是,她不管写什么,似乎都自成一派天圆地方星罗棋布的格局,江鹅的文字跟人一样,简洁而颀长,开阔而清洁。写一碗红豆汤,写一丸汉药,写一块垫板,写水银泻地的夏日午后,再小再琐碎,都能是“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
——黄丽群(作家)
儿时得过一只万花筒,看似平凡无奇的事物都可以翻转出美丽的图像。阅读江鹅文字时我总想到万花筒,清晰洞见万事万物,理解那些疙瘩磕碰,又能维持妥帖不灼人的距离,她写什么我都想读。
——李屏瑶(作家)
我“爱”江鹅的原著散文,那些书里的文字让我这个同是六年级的女生心有戚戚焉,嘴角笑着、眼睛却泛着泪,那是一种被人了解,被人牢牢接住的感觉。也是这本书开启了这段奇幻旅程。
江鹅的文字最厉害的地方,是让人大笑的同时,心里却酸酸的。阿鹅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让身为演员的我在阅读时总会有非常清晰的画面浮现,老实说,这点胜过许多我演过的剧本。中年尝试转幕后编导的我,很幸运第一个作品就能遇见阿鹅。她的文字给予我一种疗愈的力量,幽默不说教的疗愈,透过她的文字牢牢地把我接住。上一次有这种感觉,是研究所时期,在公车上阅读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了,啊~青春。如今这把年纪,所幸还有阿鹅的书,让我再度有这种被接住的感觉,真是……恳请阿鹅继续创作,拜托了!
——严艺文(《俗女养成记》导演)
在还未认识江鹅之前早开始拜读她的脸书粉专,当时就为她怪奇的洞察力所吸引,小中见大,大中见小,又能从犀利的文字中找到鬼灵精怪的叛逆。如此反骨的学霸绝非这么简单是字面上的“俗女”。她这“俗女”可一点都不是随手一抓就一打的那种便宜,也不是随便书架上到处可见那类“爱自己的一百种方法”。她自学属于她的人生哲理,然后胆敢放手就做了没多少人有勇气做的决定,即使遇上四十岁的“生活迷惑”,但她仍然有一种恬淡却不将就的风情。于是她的文字深入人,懂人,偶尔带点超然,却又踏踏实实。这次她透过这本书,再次展现无与伦比的观察力。说实话,生活当然可以日复一日流水账般没有高低差地过,但她总有办法在这样的日常,说出一篇篇精辟的领悟。赞叹生命之美的净透,再来反手一拍的自嘲,让人爱不释手,又认同不已。这就是江鹅,仅此一家别无分号的迷人魅力。
——谢盈萱(《俗女养成记》主演)
江鹅的散文唯一的副标应该是“机智江鹅生活”,如何不违逆自己的素性独特,不偏不倚、又能(适当的)顺应当下?俗女日常就是在电光火石中读出天长地久。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大风吹,大风吹、吹什么?现在是什么让我们群起狂舞?是病毒还是疫苗?再不甘心,生而为人的我们仍不免应声起舞,然而,大风不放人自由却也带来新的自由,狂风吹拂中,一念生而一念息,有鹅的智慧慈悲,日常保有禅意,才有心灵的弹性,能与荒诞保持距离、随时注意安全。
——卢慧心(作家)
《俗女养成记》系列是这样抓住人心的:无论你在什么时候决定改变,只要改变的心够真够诚,那么,就立刻开始行动吧。就像张爱玲所说,想到什么,立即去做,或许都来不及了。
生活,绝不是简单平面的,女性当然也是。两季以来,《俗女养成记》和它的女主角陈嘉玲一样,试图突破种种界限,启发观众形成更多维度的思考。故乡与他乡,独立与自私,自我与爱人……《俗女养成记》在看似讲述大龄女性鸡毛生活的外表下,包裹着更深层的内核。
——三联生活周刊
陈嘉玲的成长故事不是什么励志典型,她一会儿想当生活的勇士,一会儿更想做生活的逃兵,但可能这就是大多数人生活的本质。选择远方或是故乡,不是一个问题对应一个答案。回应问题的,从来都是新的问题,这或许就是《俗女养成记》想要给出的一点理解。
大女主的套路故事我们见过太多了,钮钴禄氏就应该浴火重生、诀别初恋、手撕敌友、唯我独尊。甚至在现代社会中,独立女性该做的也是“永远向前走,不要回头”。因此,陈嘉玲的故事反倒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让人觉得新鲜又充满期待。她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变成了一个俗人,这就是这部剧,最精彩的地方。
——新周刊
女性追求独立与自我,是否意味着要切割掉对家人的羁绊、是否意味着女性要拒绝为爱人付出?
陈嘉玲有血有肉,有新一代女性的特点,受到过去岁月的馈赠,也有传统的羁绊。之于陈嘉玲来说,这是她回乡后在努力学习的一门功课:如何在保持独立与自我的同时,学会在世俗中爱人、学会适当的妥协和付出——就像她的家人因为爱她所做的那些妥协与退让那样。
父母的控制、爱人的矛盾、时间的威胁、世俗的羁绊……俗女的人生,果然没有“从此过上幸福生活”这种一劳永逸的事儿。但我们因此更爱陈嘉玲了,她更像活在我们身边的一个具体的人了。我们饶有兴致地观看与参与她的人生,在她追寻幸福的道路上,与她共担酸甜苦辣,拾得更多关于人生的感悟——它不是空中楼阁的教条,而是柴米油盐生活里滋养出来的真正智慧。
——澎湃新闻
《俗女养成记》受欢迎的原因之一,或许就在于它真实但不残酷。它不仅精准刻画了生活的困境,还提供了一种可行且积极的解法和态度:在和不成材的自己握手言和之后,我们仍有可能创造一种新的生活。
——看理想
《俗女养成记2》,我近期看到的最好的现实主义剧集。它冷静又俏皮地表现出了每个人物的喜怒哀乐与成长变化;它构建出了真实生活的质感,让你喟叹人生不易的同时,也能学会释然;它讲述了一个家庭的困厄与欢乐,以细腻的细节,让你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无尽羁绊。
——毒药

前言

  自序:普通女人
季节对的时候,在超市里面能买到进口酪梨,比台湾的小一点皱一点,味道也浓厚一点,我很喜欢。几年前灵机一动,想到可以把酪梨籽种起来,将来结果就有得吃,不必枯等超市供货,于是我按着网路搜寻来的步骤,充满爱心与期待地为酪梨籽插上竹签泡水,日日换水照看。两个多月过去,嫩枝翠芽地到了该种盆的时候,我又上网查询种植教学,却意外发现一个事实:这样种出来的酪梨树不会结果。
那我岂不是白忙一场?如果一开始就知道不会结果,我绝不会花那些工夫,问题是枝干已经长出来了,虽然细弱,却是它勤勤勉勉花了许多时间,从什么也看不见的黑暗里,按着生命的设定,奋力冒出来的。理智叫我趁早丢了那株酪梨苗省事,但情感上却好像看见另一个自己,一条落在普世期盼值之外的生命,霎时间感慨起来,临时换了主意找来土和盆,给了它一条前途未卜的活路。
我们这一批和十大建设差不多时间出生,和台湾经济一起从尘里土里乒乒乓乓长出来的女孩,应该要养成的样子都差不多。要聪明伶俐却听从爸妈和老师说的话,照顾好自己的功课并且主动帮忙家务,待人温文可亲自己却坚毅果敢,从事一份稳当的工作并且经营一个齐备的婚姻,最好玲珑剔透却又福厚德润,懂得追赶新时代的先进也能体贴旧观念的彷徨。大部分的人,像期待每一棵随手种下的酪梨树都能丰收结果似的,期待这些女孩都将理所当然成为优秀又好命的女人,和大家一样。
结果当然是每一个女孩最终都长成不够圆满的女人,没有一个一样。一样的只有我们经常觉得自己作为女人,总有哪里不够成材,对父母,对家庭,对子宫卵巢,对自己,人前或人后,自愿或受迫,总有我们抱歉的对象。这个事实说出来有点荒谬,活在其中不是那么容易察觉,但是一旦认真想起来却再也无法回头。
前年我开始长出白发,不多,就是在整片黑发里面夹杂着几根,刚好让人一看觉得“啊,这人有白头发了”的少少量。一开始我还认认真真地拔,不喜欢那些白色的发丝,忽然从整片黑色里面冒出头来,隐约招摇着没名没分的突兀。拔了几次发现左支右绌,歪着腰对镜翻找大半天,站直以后梳子一拨又滑出来三四根,头发要白不是我可以拦阻的态势,要白就白吧,放弃努力以后反而觉得它们长得慢些。
那张优秀又好命的女人蓝图,我勉力跟着长了大半辈子的,我看也就这样算了,长成了的部分没让我容易多少,长不成的那些显然这辈子就不干我的事。两年前我还常常盼着,有人可以在生活里告诉我“没关系”,不料盼着盼着倒是发现,有什么好讲的本来就没关系。一九七〇年代出生的女孩,长成一个现在随处可见的六年级女性,无论是听着别人的话还是自己摸着路走来,都是货真价实地花了半辈子,才活成如今这样一个和大家一样,既成材又不成材的普通女人。
年过四十开始赞许自己普通得理直气壮,这一点我倒要归到成材的那一边去。

精彩书摘

  中药房的下午茶
下午四五点的时候,是点心时间。大人也知道再隔一阵就是晚餐,但是做着耗费体力的工作,有时候会忽然“青狂饫”(疯狂饿),不吃不行。
忙的话就吃面包,或是妈妈中午放进大同电锅焖煮的红豆汤绿豆汤。我们家的红豆汤其实没有汤,只是一大锅极甜的软红豆,吃的时候舀进碗里,自己兑冷开水调整甜度,才变成汤。好处是兑完开水以后,刚煮好的红豆不会太烫,或冰过的也不会太冰,很适合入口;坏处是,我永远觉得外面卖的红豆汤比较好喝。最开心的是妈妈一早买菜时就在市场买了“粉料仔”,放在冰箱给我们下午当作消暑点心。粉料仔是树薯粉或地瓜粉做的QQ小粒粒,本来是透明白色,商人加上各种色素染得红红黄黄,制成各种形体,细圆粒的、方粒的、长条的都买一点,加入一些爱玉丁、仙草条、粉粿,放在二号砂糖熬出来的糖水里,冰凉来吃,夏天午后很受欢迎。我现在很想念粉料仔的时候,就去叫一碗八宝冰,半冰加冷开水,而且要挑不赶流行不用黑糖水的店家,那才是我的古早味。
爸爸吃甜食容易溢赤酸,胃食道逆流似乎是沉默打拚的男性常见的国民症状,而且肚子饿的时候,终究还是咸点比较抚慰人心,蒜头拌面线是最容易做的一道,面线烫好以后拌入拍碎的蒜瓣和一匙猪油就行了,我跟在阿嬷和妈妈身边看了几次就学会。有时候爸爸忙得不可开交,吩咐我:“去叫妈妈给我撒一碗幼面,顺续问看阿公阿嬷咁欲呷(吃)。”下午点心这种东西很少只煮一碗,我曾经真的只煮一碗,结果被所有路过的大人念:“续不免问别人咁欲呷腻!”直到我臭头为止。正确做法是在家里前前后后逐一问过,阿公要不要吃面线,阿嬷要不要吃面线,妈妈要不要吃面线,收集好订单,才一次煮好全部,分端给各人。大人常常怕我会忘记,会叮咛我先“去店口/后壁问看怹咁欲呷”,因为每个人都卖力在工作,不该有谁的肚子失照顾。
阿嬷心血来潮的时候,会以“顾胃”的名目炖汤给爸爸喝。为了以形补形,全家陪爸爸吃了不少猪肚炖淮山,淮山就是晒干的白色山药,没有特别的味道,炖久以后松软开来,配着切成条状的猪肚,并不难吃。芦荟炖排骨就很怪,生芦荟切开来有一股狐臭味,炖过以后味道溶进汤里,吞下去以后还有酸涩的后味,大概是那层绿色外皮的缘故。明明飘着油花看起来很爽口的排骨汤,喝起来却不是大脑能认知的排骨汤味道。依照惯例,我在汤煮好以后,依阿嬷吩咐去问前面后面的大人要不要也来一碗,不明就里的大人们纷纷说好,但是续碗的只有爸爸,因为阿嬷说是特地煮给他顾胃的,叫他要多吃点。
印象中芦荟炖排骨也就吃过那么一次,爸爸吃到后来满脸忧闷,问阿嬷这一招谁教的,怎么这么难吃。阿嬷既懊恼又困惑,说是听菜市仔矮仔明在讲,哪个村什么庄的谁谁谁就是用芦荟炖排骨吃好胃病的,“我想讲厝里种这多芦荟便便哪,啊知影会这歹呷[1]”,她喃喃检讨几个烹煮程序,是不是没去皮,还是没汆烫,而其实那个治好胃病的谁谁谁,究竟在哪个村什么庄根本没人知道,即使有心也无从咨询。我半辈子以来一直很好奇,被菜市场传言耽误的人,和从菜市场传言得利的人,究竟哪一种比较多。
虽然家里就是卖补药的,却很少吃什么厉害的补汤,乡下人往往“卖瓷的吃矻”,意思是卖瓷器的人家反而用缺角的碗盘当餐具,因为完整的要用来卖钱。家里偶尔会吃的补,也只是拿一包一百块的加味四物来炖鸡,爸爸对他的四物加味配方很自豪,说这个已经“足补足香”。我也喜欢偶尔吃一次四物鸡,药铺里的小孩不怕药味,虽然黑噜噜一碗,但是里面加了蜜芪蜜草,还有炖过的鸡皮鸡肉香,汤汁喝起来甜甜滑滑润润,小孩子即使说不出道理,也知道很满足,这大概是世人老爱拿鸡汤抚慰身心的原因。
能够吃到这种药铺版的下午茶,通常拜阿嬷心血来潮所赐,可能那几天她觉得自己或是哪个家庭成员气有点虚,就会上市场买鸡回来炖。阿嬷对食物充满热情,也乐于用食物和家人分享她的热情,如果我不是和阿嬷同住,会漏失很多口福。爸爸和妈妈都是口欲简单的老实人,阿嬷老到不碰厨房以后,这种机会就少了。去年冬至我正好回老家,妈妈居然想到要拿加味四物做汤底,煮了一个药膳蔬菜锅,说是人客整天都来帖补,“咱家己无补亲像不对咧”[2],算我赚到。

为了方便大家利用电子书更好的学习,精心整理了网络上的各种电子书,有PDF版本的,也有TXT版本的,现有一万多本PDF的,七万多本TXT的,还有精心整理的天涯神贴,而且还在不断增加中,有需要的可以点击下面的衔接或者扫码下载: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z45OMvYM0Jy-BVuJJmRvtw?pwd=w3m9 提取码: w3m9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0

评论0

请先

没有账号? 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