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聚焦“二战”后期的一个历史细节——波茨坦会议,用精到而简洁的笔触,描绘了苏、美、英三国之间矛盾重重的利益诉求,也对斯大林、杜鲁门、丘吉尔、艾德礼等政治人物做了生动的素描,是世界格局变迁、地缘政治划分方面不可多得的一部佳作。
编辑推荐
1、新史观、新发现:二战后期诸多国际会议,正式文件之外,大国首脑多有私下交易,如波茨坦会议“对战犯的甄别标准”“对波兰的出卖”“对日作战的时间”等问题,本书均有所披露。
2、史料全面深入:除了基本历史档案外,作者还参考了丘吉尔、杜鲁门、斯大林等当年参会者的回忆录,甚至采访了若干健在的与会人和相关事件当事人。
3、好评不断:作者是美国陆军学院教授、国家安全与战略研究协会首任主席,出版过多部关于两次世界大战、大国博弈的著作。
4、现实意义:本书反映出来的西方大国谈判的思维方式乃至手段,对于现今的中国对外政策、与美国的博弈,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内容简介
1945年7月,“二战”接近尾声,哈里.杜鲁门、温斯顿.丘吉尔、约瑟夫.斯大林齐聚德国柏林郊区的波茨坦,召开会议,磋商世界的和平。赴会代表们下决心要吸取教训,避免1919年《凡尔赛和约》中前辈们所犯的错误。然而,在如何结束眼前的战争、如何处理战败国、欧洲重建方案、战后各国利益划分等问题上的激烈争论和暗箱博弈,撕裂了代表们的愿望,使他们黯然认识到,这场谈判所塑造的世界新秩序,注定会支配战后世界一百年的走向。
本书聚焦“二战”后期的一个历史细节——波茨坦会议,用精到而简洁的笔触,描绘了苏、美、英三国之间矛盾重重的利益诉求,也对斯大林、杜鲁门、丘吉尔、艾德礼等政治人物做了生动的素描,是世界格局变迁、地缘政治划分方面不可多得的一部佳作。
精彩书评
既然只有三到四个大国能幸存到战争结束(美国、英国、苏联,或许还有中国),设计新的国际机构应该反映出他们的利益。因此,“不能再允许”法国、意大利、德国和日本“进入大国行列”。
——英国外交部评估报告
一部引人入胜的历史学著作。关于波茨坦会议,迈克尔.内伯格做出了深思熟虑、容易引起争议的描述。他用自己的文字充分证明,这场会议所取得的成果,比1919年的《凡尔赛和约》要好得多。
——《华尔街日报》
本书对波茨坦会议做出了简练、优雅的再现。作者简明扼要地总结了这场会议的成果和意义,填补了“二战”研究史当中一段令人惊讶的空白。
——《金融时报》
为了方便大家利用电子书更好的学习,精心整理了网络上的各种电子书,有PDF版本的,也有TXT版本的,现有一万多本PDF的,七万多本TXT的,还有精心整理的天涯神贴,而且还在不断增加中,有需要的可以点击下面的衔接或者扫码下载: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z45OMvYM0Jy-BVuJJmRvtw?pwd=w3m9 提取码: w3m9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请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