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理与正义

情理与正义

  《情理与正义》内容出自汪丁丁教授近年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开设的EMBA课程。作者认为,要理解任何中国现象,首先要将中国现象置于三重转型期的理解框架之内,关注转型期社会的伦理行为,其中涌现的问题,激发了作者在几十年研究和思考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原理”。本书共分四讲,先后探讨了稳态社会的伦理学基本问题、转型期社会的伦理学基本问题,以及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伦理学基本问题。伦理学,最广义的,最大适用范围的伦理学,用一句话概括,是关于社会生活的智慧。中国社会处于三重转型期,于是才有中国当代独有的人生问题与企业问题。短期行为不能产生稳定的行为预期,于是也没有正常的企业文化。这是转型期中国社会的基本状况,人人理性预期人人行为短期化。不如此预期的人,反而不理性。我们该如何求解社会生活的智慧?该如何达致人与人之间深层的情感交流?

编辑推荐

  群乐,还是独乐?何为Z大多数人的Z大幸福?自由意味着痛苦?著名经济学家、跨学科教育家汪丁丁教授北大EMBA课程讲义;在三重转型期中国,求解社会生活、深层情感交流的智慧。 什么是三重转型期社会?当代中国社会,处于“文化—政治—经济”三重转型期,理解任何中国现象,首先要将其置于三重转型期的三维理解框架之内。这样的国家,世界上几乎没有第二个。转型期社会的伦理困境何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生活快速变化,信息多到像是噪声。人的思维方式缺乏整体感和自洽性,行为也普遍短期化,人与人之间行为的预期也由此短期化,什么才是“正常”“正确”?面对独有的人生问题和企业问题,如何从中西思想传统中寻求实践智慧?怎样在当下理解亚里士多德的“黄金中庸”,中国传统所谓“天人合一”“止于至善”?荣格“深层心理学”、黄建中“淑世主义”、彼得森“龙虾理论”、桑德尔“正义演说”、斯坎伦“底线伦理学”……对于我们发展复杂思维应对混沌未知有何启示?

作者简介

  汪丁丁,中国著名经济学家。1953年生于沈阳,成长于北京,祖籍浙江淳安。北京师范学院数学系理学学士(1981)。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数学与控制理论专业理学硕士(1984)。美国夏威夷大学经济系经济学博士(1990)。
曾任教于香港大学和德国杜伊斯堡大学。现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瑞意高等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并担任《财经》《新世纪周刊》学术顾问。著作包括《经济学思想史讲义》《经济学思想史进阶讲义》《行为经济学讲义》《行为经济学要义》《思想史基本问题》等20多种。教学研究广泛涉及经济学思想史、制度分析基础、行为经济学、新政治经济学、演化社会科学等重要的前沿学科领域。

目录

封面
版权信息
插图
献词
自序
第一讲 导论
一、心智地图概述
二、为什么讲授这门课
三、伦理学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四、“伦理”的含义
附录1 基本问题
附录2 族群,知识,制度
附录3 个体生命,激情与历史感
第二讲 伦理学主要流派
一、“允执厥中”
二、伦理学的传统
三、存在主义伦理学
四、女性主义伦理学及其他
附录 观念的观念史
第三讲 宗教,信仰,伦理行为
一、正义、伦理与情感
二、信仰与伦理行为
附录1 理性选择与道德判断——第三种文化的视角
附录2 情感模式:微信群规模与社会脑假说
附录3 社会脑的演化——为“邓巴四部曲”中译本序
第四讲 尼采之后的伦理学
一、族群与文化的共生演化
二、从情感学派到人格学研究
三、复杂思维与英雄之旅
附录1 制度是群体的信念表达
附录2 重要性感受——人工智能从狭义到广义的关键环节
附录3 人类智能是广域局部理性,而人工智能是狭域全局理性
附录4 生存竞争——狭域的和广域的
附录5 观念为现象分类
附录6 观念与真相
附录7 生命哲学视角下观念的经验差异
附录8 观念的经验差异
附录9 过程与现象
附录10 复杂思维为何艰难

前言

  疫情泛滥,旷日持久。夏秋交替时期,我开始尝试网课。首选Zoom视频,两位教务人员(杨昕和刘文博)和三位义务助教(李文生、黄霁和连莲),我们都足够熟悉Zoom,试镜效果理想。依照我的惯例,选课同学必须在开课之前至少一个月建立课程微信群。我和三位助教在微信群里和同学们共同讨论与课程主旨相关的议题,并保留讨论纪要。仍是沿袭我十多年的惯例,每一课程必有一幅“心智地图”。我绘制的心智地图,由教务人员在校园附近的门店订制印刷为挂图。EMBA选修这一课程的同学,每人一套,可挂在自家书房的墙上,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时时参考,终身受益。
绘制心智地图的各类软件当中,十几年前,我喜欢用博赞思维导图(Buzan’s iMindMap),晚近几年,我更喜欢用“iThoughtsX”。每次授课,我常要修订和扩展我的心智地图。每一课程的心智地图,发给同学们的是“印刷版”,以清晰呈现课程脉络为要,随着课程展开,有远为复杂多变的“电子版”,以呈现课程细节为要。故而,课程结束,我的电子版地图文档常数倍于印刷版地图文档。例如,这一次讲授“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伦理学原理”,印刷版地图尺寸大约1米高1米宽(电子文档大约68MB),课程结束时电子版地图尺寸(必须呈现全部细节)至少要2米高3米宽(电子文档434MB),6倍于印刷版。以往教室授课,我使用两个iPad Pro,其中一个恒定与投影仪连接,另一个只对我显示选课同学名单及相关资料。用于投影仪的iPad Pro,显示心智地图的最小细节。多年来,无数苹果应用软件,只有一款满足我的苛刻要求,名称是“Pen & Paper”。这款应用软件的最大优势在于,心智地图(PDF格式)可沿对角线放大64倍。要知道,最新款的MacBook Pro(最高精细度是1680×1050),最新版的软件“PDF Expert”(远超Adobe Acrobat Reader)也只能沿对角线放大48倍,无法呈现我授课使用的心智地图里的那些最小细节。
网课讲完之后,助教们都认为我更适合讲网课,比面对面授课更流畅。下面是我发布的朋友圈文字:啊哈,我的感觉是,网课似乎可容纳数倍于教室课程的内容,4次3小时半的网课,居然没有给同学们任何时间讨论或提问。也许因为我只是沿着自己的思路往前走,头绪越来越多,时间就越来越不够用。效果可能很好,这是因为,这门课的微信群建立了将近一年,可能是与班级的微信群同时建立的。在微信群里交流了这样久,至少我的社交恐惧有极大缓解。Zoom专业版在屏幕共享的同时,也显示小窗口让我能看到十几位同学。但因为窗口很小,我的注意力集中在共享屏幕上。心智地图在共享屏幕上远比以往在教室里显示得更清晰,同学们还可随时截图,插入课程笔记。这可能是网课的最大优势。因为,我授课使用的心智地图,常有极大并且迅速的修订,而教室里摆放的心智地图印刷版的稀疏内容只有我授课时心智地图密集内容的1/20。
我的回放视频(Zoom云端录制的)与朋友们的印象一致,网课效果更好。不仅脉络清楚,内容也更完整。这些视频,将来也许由北京大学直接发布,也许私下流出。通常,我写的讲义(宽带写作)比我讲课的视频(思绪万千)更严谨。现在动笔写这套讲义,怎样呈现心智地图,也许是最大困难。以往我的讲义,书后附有一张折叠的心智地图。这一次我授课使用的心智地图太大,很难折叠附在书后。因此,这本讲义只可附一张印刷版心智地图。于是,我在正文里必须插入许多取自我授课用心智地图的局部截图。这些文字与这些截图的结合,对应视频里我的解说与共享屏幕展示的心智地图局部细节。

精彩书摘

  2020年11月14日北京时间上午9:00—12:30
现在我们上课。
一、心智地图概述
我可能要用十几分钟,在印刷版心智地图上,沿着地标性的内容模块,概述这门课的脉络。首先是地图中央的标题,咱们这门课程的标题。从这里伸出四个不同颜色的箭头,代表总共四讲,沿着每一个箭头,是各讲的标题。我的心智地图惯例是从1点钟的方向开篇,顺时针旋转至11点钟的方向,课程结束。第一讲“导论”,第二讲“伦理学主要流派”,第三讲“宗教,信仰,伦理行为”,第四讲“尼采之后的伦理学”。尼采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是一个“地标”。他颠覆了以往全部伦理学。从他之后,必须要有新的伦理学。
我在课程微信群里发布过一份预读材料的清单,参阅图1.1,那是我备课时为你们写的几篇文章,挂在财新网我的博客栏目,希望你们开课之前阅读。
我写这些文章,主要是让你们读了之后对这样两门课程有所预想,有些同学已经读完了,不必读懂,只要读了就好。你们知道,这些文章,通常是纲要性的。譬如《基本问题》(参阅第一讲附录1),20年来,我讲课常提醒学生们关注他们学习的任何领域里的基本问题。这篇文章写了之后,不少老友夸奖。基本问题是“纲”,其他问题都是“目”,纲举目张,高屋建瓴,这是我喜欢的方式,也就是理念主义的思路,未必适合每一位学者。有些学者可能更喜欢另一种问学方式,自下而上,由切身经验向外展望,也就是经验主义的思路。这两种思路是互补的,而且必须互补才能带来更深层的理解。
进入课程内容的概述之前,按照我的课程惯例,需要讲解课程要求。我的课程,要求很简单,写一篇课程论文,课程结束后的两个月内交稿,占总分的60%,课堂发言或课程微信群发言,由咱们的义务助教负责跟踪记录,占总分的40%。有些同学不习惯文字表达,微信发言和学期论文都是文字表达,这些同学应争取多举手提问。

为了方便大家利用电子书更好的学习,精心整理了网络上的各种电子书,有PDF版本的,也有TXT版本的,现有一万多本PDF的,七万多本TXT的,还有精心整理的天涯神贴,而且还在不断增加中,有需要的可以点击下面的衔接或者扫码下载: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z45OMvYM0Jy-BVuJJmRvtw?pwd=w3m9 提取码: w3m9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0

评论0

请先

没有账号? 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