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装书目
傲慢与偏见
理智与情感
爱玛
曼斯菲尔德庄园
诺桑觉寺
劝导
分册简介
国内目前公认优秀的孙致礼译本
著名插画师休·汤姆森261幅经典钢笔画插图
著名诗人奥斯丁·多布森、文学史专家乔治·圣茨伯里精彩导读
《傲慢与偏见》的初稿写于1796年10月至1797年8月,原名《初次印象》,十几年后,经过改写,换名为《傲慢与偏见》,于1813年1月28日出版。这部小说以爱情纠葛为主线,描写了傲慢的单身青年达西与对他有偏见的伊丽莎白之间的感情纠葛,充分反映了作者的婚姻观,强调经济利益对恋爱和婚姻的影响。小说情节富有喜剧性,语言机智幽默,是奥斯丁小说中最受欢迎的一部。奥斯丁曾自称:《傲慢与偏见》是她“最宠爱的孩子”。
美国著名文艺评论家埃德蒙·威尔逊(Edmund Wilson,1895—1972)曾说:“一百多年来,英国文学史上出现过几次趣味革命,文学口味的翻新影响了几乎所有作家的声誉,唯独莎士比亚和简·奥斯丁经久不衰。”
奥斯丁所著六部小说,经过两百年的时间检验,受到一代代读者的交口称赞,部部堪称上乘之作。尤其是这部脍炙人口的《傲慢与偏见》,实属世界文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难怪毛姆将其列入世界十大小说名著行列。
《理智与情感》是简·奥斯丁的第一部小说,其初稿是1796年写成的书信体小说《埃丽诺与玛丽安》,后改写成《理智与情感》,则是1797年11月的事。此后十余年,《理智与情感》变得无声无息,直至1811年3月,奥斯丁才在书信中透露:她在伦敦看该书的校样。该书于当年10月30日出版。
小说围绕着两位女主人公的择偶活动展开,着力揭示出当时英国社会,以婚配作为女子寻求经济保障、提高经济地位的不良风气,以及重门第而不顾女子感情和做人权利的丑陋时尚。小说中的两位女主人公均追求与男子思想感情的平等交流与沟通,要求社会地位上的平等权利,坚持独立观察、分析和选择男子的自由。在当时的英国,这几乎无异于反抗的呐喊。
如同书名所体现的那样,故事集中表现了“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冲突。女主人公埃莉诺既重感情又有理智,代表了作者在这个问题上的理想,即人不能没有感情,但感情应受理智的制约。
《爱玛》于1814年1月21日开始动笔,1815年3月29日完稿,1815年底或1816年初出版。跟奥斯丁的其他几部小说一样,《爱玛》也是一部爱情小说,只是故事发展并不那么曲折多磨,既没有惊险骇人的情节,也没有耸人听闻的描述。与奥斯丁其他几部小说中没钱没势的女主角不同,爱玛是一位有钱有势的绅士的女儿,有点自命不凡,喜欢随心所欲,自己打定主意终身不嫁,却热衷于乱点鸳鸯谱。在闹出许多笑话,吃了不少苦头之后,爱玛自己却坠入了情网。
不少评论家之所以把《爱玛》视为奥斯丁最成熟的作品,除了小说在描写世态人情方面所具有的深度之外,很大程度上还归功于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心理描写。作者借助心理描写来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这在当时的创作界尚不多见。难怪弗吉尼亚·沃尔夫感叹说:奥斯丁若是多活20年,她就会被视为詹姆斯和普鲁斯特的先驱!
《曼斯菲尔德庄园》开始创作于1811年2月,亦即《傲慢与偏见》出版两年之前,完成于“1813年6月之后不久”,据推测应在1814年5月底面世。
与奥斯丁的其他几部小说一样,《曼斯菲尔德庄园》以男女青年的恋爱婚姻为题材,但情节更为复杂,突发性事件更加集中,社会讽刺意味也更加浓重,揭示了英国上流社会的矫揉造作和荒唐可笑。从出版时间来看,《曼斯菲尔德庄园》只比《傲慢与偏见》晚一年,但两部作品的笔调和氛围却大不相同。《傲慢与偏见》既轻快又明畅,《曼斯菲尔德庄园》则显得比较凝重,带有更明显的道德说教色彩,但在心理描写和叙事技巧上有重大突破,是英国小说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表明简·奥斯丁创作《曼斯菲尔德庄园》时,已是一个相当成熟的女作家。
奥斯丁于1798年开始写作《诺桑觉寺》初稿,1799年完成后,便将其搁置了几年。1803年,又修订了一遍,并取名为《苏珊》,于当年春天以10英镑的价格将版权卖给了伦敦出版人,但不知什么原因,该书一直没有出版。1816年,其兄亨利·奥斯丁买回《苏珊》旧稿,让奥斯丁重新修订。1817年12月底,《诺桑觉寺》与《劝导》合集出版。
故事讲述的是,痴迷于哥特式恐怖小说的乡村牧师之女凯瑟琳,有时把现实生活也当成传奇故事中的虚拟世界。她被带着去社交场合见世面,结交了虚情假意的索普兄妹,并与正直英俊的富家子弟亨利一见钟情,随后受亨利的父亲蒂尔尼上将盛情相邀前往他家做客。在诺桑觉寺这座幽深、古老的宅子里,凯瑟琳脑海里浮现出恐怖小说中的可怖情景,并因此闹出一幕幕可笑的历险记。嫌贫爱富的蒂尔尼上将听信索普谗言,冷酷地对凯瑟琳下了逐客令。但是两位青年恋人并没有屈服,经过一番周折,他们终于结为伉俪。
同奥斯丁的其他几部小说一样,《诺桑觉寺》也是一部充满幽默情趣的喜剧作品,人物一个个写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对话鲜明生动,富有个性,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难怪评论家常拿她和莎士比亚相提并论。
《劝导》于1815年8月8日开始动笔,1816年7月18日完成初稿,8月6日定稿。该书描写了一个曲折多磨的爱情故事。贵族小姐安妮·埃利奥特同青年军官弗雷德里克·温特沃思倾心相爱,订下了婚约。可是,她的父亲沃尔特爵士和教母拉塞尔夫人嫌温特沃思出身卑贱,没有财产,极力反对这门婚事。安妮出于“谨慎”,接受了教母的劝导,忍痛与心上人解除了婚约。八年后,在战争中升了官、发了财的温特沃斯舰长休役回乡,随姐姐、姐夫当上了沃尔特爵士的房客。他虽说对安妮怨忿未消,但两人不忘旧情,终于历尽曲折,排除干扰,结成良缘。
《劝导》的意义并不限于它那动人的爱情描写,也不限于它那关于爱情与谨慎的道义说教,更重要的是,它还具有比较深远的社会意义,它对腐朽没落的贵族阶级、对贵族世袭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从艺术手法来看,《劝导》并不追求情节的离奇,而是以结构严谨、笔法细腻著称,许多细节描写,乍看平淡无奇,可是细细体会,却感到余味无穷。
为了方便大家利用电子书更好的学习,精心整理了网络上的各种电子书,有PDF版本的,也有TXT版本的,现有一万多本PDF的,七万多本TXT的,还有精心整理的天涯神贴,而且还在不断增加中,有需要的可以点击下面的衔接或者扫码下载: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z45OMvYM0Jy-BVuJJmRvtw?pwd=w3m9 提取码: w3m9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请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