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美]欧文?亚隆(Irvin D. Yalom)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内容简介:
主角:尼采,著名的哲学家及诗人,其著名的“超人哲学”备受争议。布雷尔,19世纪末欧洲*负盛名的医生,弗洛伊德的导师。主要配角: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曾与布雷尔合著《歇斯底里症研究》。莎乐美,一位才华洋溢的文学女性,也是一名职业的精神分析学家。贝莎,心理学史上著名的“安娜·欧事件”的原型人物。这是一本经典的心理推理小说,书中人物多来自真实的历史,作者假托19世纪末的两位大师:尼采和布雷尔,基于史实将两人合理虚构联结成医生与病人,开启一段扣人心弦的“谈话治疗”。故事开始于身陷对病人肉欲幻想而无法自拔的名医布雷尔,突然被陌生女子莎乐美邀约咖啡馆。大胆美丽的莎乐美到底会提出什么请求?布雷尔表面上和谐的婚姻生活与正值*的事业能否持续下去?他能否从令人备受折磨的幻想中解脱?尼采的生命困境又是什么?他与布雷尔医生怎样联结在一起?究竟谁是病人?谁是医生?如诗般的语言,理性缜密的思辩,情节充满悬疑,高潮迭起,结局却出人意料……孤独只存在于孤独之中,一旦分担,它就蒸发了。希望是*的灾难,因为它延续了人的苦难。任何不曾杀死我的东西,让我更强大。有些人无法解开他们本身的枷锁,然而却可以救赎他们的朋友。我们对欲望,比对欲望的对象要爱得更多!真理的敌人不是谎言,而是深信不疑!人不会选择或挑选一种疾病,但是人的确会选择压力──而选择疾病的则是压力!死亡的*终报酬是不必再死一次!不服从自己的人将被他人所控制。服从他人比支配自己要容易得多。生命是两个完全相等的虚空之间的火花,介于出生之前与死亡之后的黑暗当中。
当尼采哭泣(pdf+txt+epub+azw3+mobi电子书在线阅读下载):
下载电子书
网友评价:
- 学习心理学时的一个老师推荐的书,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作品风格,这个老师比较喜欢欧文·亚龙作品的表达形式,而且也相对比较适合于没有太深厚心理学理论根基的读者用于学习了解心理学的知识。而且作品以小说的手法来体现心理学的内容,更加引人入胜。
- 心理学领域的经典大作,不过读起来很晦涩,需要对尼采的哲学、佛洛依德的学说有一定的了解。
- 太精彩的一本书了,人性的挣扎,自由的向往,什么是真正的自由?自我救赎,自我解放?从重重的责任中释放出来,从一切关系中走出来,看见真正的自己,发现自己。我对书中作者的思想深度表示深深的折服
- 心理学大师之作,看过电影之后,再看原著,收获更大,多角度学习。
- 刚拿到手,还没怎么看,同学大概翻了一下觉得情节不错
- 纪实写作的经典,真实的故事比电影更戏剧化,一部人性与激情的诗歌。
- 我到底是为谁而活着,我做出的每一项选择,是为自己做出的还是为了满足家人的愿望,当做决定时总是浮现出家人的表情与话语,在不断纠正着自己的思维,或许无论我做出怎样的选择,问题总是不断,我到底该选择什么
- 实在太精彩了。布雷尔在试图说服尼采接受他的治疗时,俩人对话中的思辨让我叹服。看看这些人的思考与对话方式,开始想我到底会思考吗?
- 宣吧,刚刚建了一个“历史与哲学”的吧,想系统的普及一些知识。我会定期在里面发一些文章,也希望大家能去里面发表自己的看法
- 总感觉尼采这样的人在生活中几乎没有,有天才的天赋同时又有天才的偏执与自我,矛盾但又是那么自然,神奇
- 这本书很多年前就见到过听说过,很多人都推荐过,甚至是心理专业的老师也很推荐心理学科的学生读一读,欧文亚隆的写作能力让人想不到主业实际是个心理治疗师
- 看了会上瘾的书,就像旁听两位大师的终极心理,对话的方式,思考的方式,都是那么让人拍案叫绝。
- 看到本书书名时,我不免好奇兼疑惑,“超人哲学”的创立者尼采,那个意志力量远胜常人的尼采,他也会哭泣?他又为何哭泣?作为一个对心理学颇有兴趣的读者,我带着这些疑问开始了阅读。而当我读罢厌倦,心情恐怕可以用“思绪万千”来形容。如果要给这部小说一个简短的评价,我的评价会是“宛若真实”。
说它“宛若真实”,首先因为作者在创作剧情时所极力营造的那份真实感。作者在书中假托十九世纪末两位人物:哲学大师尼采和著名医学家布雷尔,演绎出一段“心理治疗”的故事,为我们展示了精神分析疗法从无到有逐步成型的过程。小说采取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书中主要人物如布雷尔、尼采、弗洛伊德、莎乐美等,均为实际存在的历史人物。书中涉及的“安娜·欧病例”,也是心理学发展史上的著名事件。作者以自己对心理学发展及相关史实的了解,辅以文学的想象力,让布雷尔和尼采两人赋予医生和病人的关系,展开虽属虚构,但不失合理,甚至极富存在感的剧情。书中不时插入的当事人物的书信、笔记,以及源自其真实著作的思想片段,都进一步加强了这种真实感。而且,这种真实感并没有削弱作品本身的戏剧性。生活优裕功成名就,却受到对病人肉欲幻想的侵袭难以自拔的布雷尔,以及深受偏头疼困扰但不愿接受治疗的尼采,围绕一场前所未有的治疗,所展开的扣人心弦的剧情起伏,以及每每看似已经山重水复后的峰回路转,本身就足以让人吊足胃口。加之作者不失悬念感的叙述,即使作为一本心理推理小说,本作也是完全能够符合读者期待的。
“宛若真实”的另一个理由是本书栩栩如生的人物塑造。由于主要人物借来自真实历史,在对其进行塑造时就对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身作为心理治疗大师的欧文·亚隆,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以及在这一领域有着重要贡献的弗洛伊德导师布雷尔自然有着相当的了解,他笔下遭遇中年危机的布雷尔医生也给人以极为深刻的印象。而亚隆无疑更是了解尼采的,其在书中塑造的尼采,是如此神采不凡,让人感到这确确实实是那个历史上的尼采,那个有着无比冷彻理性与强大个人意志的超人,那个始终孤独一人走在探索真理道路的先知,那个如雄鹰般翱翔天际的强者。他的坚强、狂放、骄傲、不拘礼法,以及……心灵深处的一丝脆弱,都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历史上并没有记载尼采与布雷尔曾有过会面,然而,想象当时的两人,以及站在布雷尔背后的另一位思想巨人弗洛伊德确曾有过邂逅,并碰出伟大思想的火花,这本身就是一个多么令人神往,禁不住浮想联翩的想法啊!而且,亚隆确实没有让人失望。书中布雷尔与尼采,从开始的互相设防,小心翼翼,到治疗开始后的彼此设局博弈,企图掌控全局,再到逐渐被对方折服,敞开心扉,最后成为惺惺相惜的朋友,并通过一段共同的心灵旅程得到各自的救赎。期间精彩之处,难以言表,只能由读者自己去细细品味。
更为可贵的是,本书显然已经超越了一部单纯“小说”的范畴。书中人物所遭遇的种种困境,其实也是我们自己的人生中已经或将要面对的困惑。外表风光无限,内心却痛恨被强加的生活,并陷入生命意义与责任困惑中的布雷尔;放弃世俗地位束缚,嘲笑一切虚假的信仰,宣称“上帝已死”,却因为孤独和自负而背负痛苦与折磨的尼采,他们的境遇是独特的,但是其中的问题却是所有人共通的。自由、孤独、责任、死亡的恐惧、生命的意义,对人性终极关怀的发问与思索在书中无处不在。而且,不论是布雷尔还是尼采,都是勇于面对自我,审视内心的人,具有超越常人的洞察力和心智,从而才能在剖析自我之后完成对自我的超越。“当尼采哭泣”,是的,即使是自诩超人的尼采,也有自己的脆弱与残缺,当他终于领悟到这点并用泪水倾吐出来时,那种震撼是否会让读者也感同身受呢?阅读本书中两人互相治疗,探索人性的过程,其实何尝不是我们自己敞开心扉,审视真实自我的过程呢?在书中,尼采说也许到了2000年人们才有能力接受他的思想,那么如今的我们是否已经拥有了这份能力?现在距离尼采等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一个多世纪,但是对人生意义的困惑仍然无处不在。人们杀死了那个宗教信仰的上帝,但却迎来了名为“资本”的上帝。而且后者对人性的奴役比起前者有过之而无不及。人们的生活被金钱扭曲,看不清生命的意义,渴望自由却又因为害怕孤独而逃避自由,渴望关爱却又在尔虞我诈的利益关系中害怕受伤而陷入自我封闭……现代人的焦虑,迷茫,痛苦,彷徨,正是尼采的哲学所揭露和批判的,也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所要寻找和阐释的。这也是本书所能给读者带来的启迪之处:通过阅读使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补完与治疗,并面对真实的自我。当然,这也一样需要审视自我,直面真理的勇气与心智,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还是权当普通的小说读吧。
因此,本书堪称一本优秀的心理小说,无论是不是心理学爱好者,都可一读,想必一定会有所收获。虽然书中有个别错字,但整体翻译通顺流畅,不 会让人有阅读外国文学时因为语言而产生的滞涩之感。说不定,读了本书会激起你对心理分析乃至尼采哲学的进一步兴趣呢~至少对我来说,就已经有重温一遍《梦的解析》或一读《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冲动了~
- 应该是经典的作品,不过还没来得及看,挑了几本感兴趣的凑单先存着,慢慢看。
- 你们乞求、竭力请求照顾,使出浑身解数才总算免去牢狱之灾;你们撒谎、谄媚、投票,唯唯诺诺地钻进一个坚硬的壳里;或者虚张声势,摆出一副无所畏惧、慷慨的模样,来换取邻居们的信任,来换取给他们制造衣物、鞋帽、车马,或给他们代买食品杂货的机会。
- 很多心理和观点都仿佛自己曾经经历过,每每说到有共鸣的地方都一定要摘抄下来,喜欢尼采也喜欢书中的尼采,很好看的一本书!
- 这本书不错,有时候看着看着也会将自己影射到尼釆或布雷尔身上,对哲学与心理咨询感兴趣或是自身对生活有疑惑的人,值得多次研读。
- 很好很有趣的一本书,在读故事的同时,学习各种知识。
- 简洁平白的语言却直击心灵,拷问一直以来的道德心理绑架。
- 把一串串耳熟能详的大师名字作为小说人物的名字,这种写法还真有意思!
- 一个身体上的疾患缓解了,另一个精神上的恍惚就不能解决了吗?难道真如选择题没有两全之策?
- 少年时偶尔读过叔本华、尼采的介绍和箴语等,对这些哲学大师心生崇敬。在他们那些简洁有力的句子里也体会出其中蕴含着的无穷力量。只是那时也并不能理解叔本华为什么持如此深切的悲观论,不明白为什么“人生就是痛苦和无聊之间的钟摆”,也不太理解尼采为什么称是太阳,宣称“上帝已死”,他和叔本华一样,对人生抱持悲观论调“人生没有目的,只有过程,所谓的终极目的是虚无的”。于是,这个提倡“超人”和“强力意志”,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内心非常强大的人,可当他所采用的“精神胜利法”时,依然挽救不了自己骨子里的“悲观主义”。这真是一个矛盾。精神分析到底因何而来?精神分析为什么被诸多哲学大师终生追随?在《当尼采哭泣》这本书里,我看到了尼采这类狂人背后的心理玄机。
《当尼采哭泣》是心理理疗大师欧文亚隆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假借了尼采,莎乐美,布雷尔,弗洛伊德等历史真实人物,开创一种“谈话治疗”的新模式,将心理学、哲学、医学、生理学相结合,通俗易懂地阐述了精神分析的发展及治疗方式。假借真实人物,虚似医患关系,穿插病情案例剖析,这种方式新颖之外,也巧妙让我们读者更容易理解所述主题。
尼采,首先是名诗人,向往激情,超常和神秘主义,并不满足科学世界的清晰和冷静,因为出身良好,于是对古文字、文字、古典主义艺术感兴趣。直到他读到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从此成为叔本华意志论的继承者。天才需要对手,在本书中作者亚隆别开生面从世人眼中的病患者尼采入手,让我们既看到尼采天才不拘的一面,也看到他张狂的攻击性和那些出格的自我吹嘘,或许这样的尼采也是历史中真正的尼采。
作者亚隆给天才尼采配上了弗洛伊德导师布雷尔。布雷尔表面上和谐的婚姻生活与正值巅峰的事业却因为自己不可抑止的肉欲幻想而面临危机。布雷尔和尼采之间的女性是莎乐美,那个跳着七重舞,颠倒众生的传世女子。这三个人如同三点一线的平面,都遭遇着自己的生命困扰,而这三人又是这世间大众的无数化身。布雷尔和尼采二人的精彩PK,并最终相互理解,也正是亚隆循序渐进地进行心理理疗的过程。
人类所共通的生命困境,几百年来依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先秦诸子百家所提出的对人生生命的扣问命题,时至今日依然被苦苦追问着。尼采等哲学大师也是如此,一边坚强一边脆弱,源于真实自我的深刻反思,源于生命本身的不懈斗争,终于在生活的土壤中诞生影响世人的奇葩。
可结合同名电影一起观看。
- 极好的一本书 买了很久 没时间看 今天坐高铁有时间看了 一看就不能停 很有意思 抓住读者的心情 书的质量也不错 值得购买
- 文笔清丽。内容风格应该属于偏哲理性质的悬疑小说。
- 的确是一本很惊人的小说,认真的细密的编织着各种思绪,理解和讨论,也一如既往的真诚。要治疗一个特别的人,永远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思维的享受
- 好看,弗雷格医生的仁爱,尼采的哲学深刻丑恶化人性,他俩的对峙-说服尼采坦白,就医,承认需要帮助,一环扣一环,剧情高潮迭起,人物反应,应对,恰到好处。剧情在尼采重病后,翻开新的一篇
- 与心理学和哲学相关的一本小说,其实本质上就是一场有关人生意义探讨的大的心理咨询起因经过结果。看到很多人推荐,这本书本质不错,不太适合我,没读完送人了,本质上还是推荐的。
- 好书,今晚刚打开,希望里面的内容更吸引我,也希望书里面的字迹,纸张,质量过关。
- 任何杀不死你的,终将使你强大。自杀的最大报酬就是你不必再死一次。
- 书面有一道划痕虽然不影响阅读但看着不舒服书内纸张很不错。
- 文/黙一
观止此书后,千万般感慨,像蝴蝶般扑面而来。有太多太多的话想去说,但就如书中作者所说“太多权威、太多显赫的意见与推论,会压迫一个人综合想象的能力,以相同的考虑来看,读剧本,应该在看戏之前,更应该在阅读剧评之前。”(本书P65)
书的名字便是个充满悬疑的命题。尼采是超人主义的倡导者和坚定执行者。其理论的核心代表超越,超越自身的一切,包括胆怯与懦弱。这自然包含了哭泣,而整部书的最大核心命题为尼采的哭泣,这就足以让我们想要去挖掘。那么尼采究竟是为了什么事情而哭泣呢?现在就翻开书,迎接那扑面而来的蝴蝶。思维的盛宴以及惊喜会连绵不绝地进入眼睛。如果你是喜欢心理学、尼采、弗洛伊德甚至只是喜欢情节跌宕起伏的精彩小说的话,一定不要错过这本书,这个五彩斑斓的万花筒,会让任何兴趣所在的人都能够找到那些自己的喜好。
这本小说更加侧重于意识流的写法。当你认为这是一段真实历史时,或许它只是个故事。而当你仅仅意味这时段故事时,又会发现它是一本学问考究而又浅显易懂的心理学案例,在直白的语言里不乏深度。一切都是那样地合理。因为作者就是最富盛名的心理学家。心理学家与作家的结合,这一点正是本书区别于其他著作的亮点,也正是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如上所说,一部以哲学家名字命名的心理学小说,本书的终点着重在于对书中人物性格的深度剖析以及研究,而对心理和行为的画像,文字往往比电影更加富有张力。如果还没有看过此书的同名定影,那么强烈建议先看此图书版本。情节远比电影更加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这里除了名字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亦或者除了名字是假的,其余的全是真的。架空与合理逻辑的想象,其故事性也是逻辑般得合理。让你完全忘记这原本却是个故事。本书中的几个相关人物,在此介绍一下,可让书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年代更加清晰。
关于场景与情境的衬托描写,也是本书作者本人的描写特点之一。类似于中国古典文学的草灰蛇线的写法。以一个景物或者心理标识作为切入点,进行若隐若现的侧面描写,衬托主体核心。阴沉的天气可以使人感到凄凉,暖和的天气可以使人感觉到舒畅,景物的变化,是阅读者进入感官带入不可或缺的媒介。作者作为心理学家,对于心理的描写可以说是轻车熟路。由对阅读者心理的把握,利用发散思维所带来的效果,其意义是深远的。
记得尼采曾经说过一句话,常常谈论自己的人,往往只是为了隐藏自己。自我究竟是谁?究竟什么样子?形象终究如何?是镜子里的那个自己吗?这个形象与我们是相反的。那只是我们一厢情愿而自我催眠后的自己。我们所喜欢的自己,是镜子中被自己所适应和妥协的自己,而非真正那个连自己都无法接受的自己。完整的自己是我所看到的这样吗?这些恐怕是我们穷极一生都无法真正了解的,任何人。无论是能够透彻剖析他人的心理医生或者玩弄人性与股掌的政治家。也许这就我们这一生最难以理解的困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但有多少人能做到明,我不得而知。生命如行云流水,在我们思考的同时悄悄流逝。留给我们感悟的时间又有多少呢?曾经与人探讨,生活的意义重点在于所作努力的过程还是结果?不曾有过答案。若是过程,为何我们自己等待别人审判和评价的只是事情结果的成功或失败?若是结果更为重要呢?那么我们最终的目标是死亡,为什么我们还要活着呢?或者说,为什么我们赤裸而来,又要赤裸而走,为何这中间的过程却需要穿衣服呢?或许我们所享受的是从赤裸发展为穿衣服从而走向死亡的必然过程,过程是绫罗绸缎而必然走向安详死亡的那条道路。也许这就是我对人生的一个粗浅地比喻吧。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几近于道。水,只是几近于道,但水不是道。如同前者比喻。亦如同我们心中的自己,对自己的比喻。
正如本书中的尼采,作为一个超人理论的倡导者。每每谈论自己,总是以超越自我而自居。用强硬的理论来否认自我属于人性上的脆弱,这未尝不是一种对自我的刻意隐藏。哭泣属于人类的共情点的脆弱本性,无论理论是否超越乎人类本身,无论其理论是否真正超越了人本身的界限,但有一点不可否认,无论理论提出者的理论是否突破了自身原有思维的界限,他终究无法超越自己的肉身。理论可以超越一切情感,但人的感受与感官,所有的冷热痛痒,总是会明快地传给我们的身体以及大脑。无论我们的思维是否超越了界限或者有多么了解事物的本质。我们的感受一样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和我们的思维。将我们拉回原有的界限,包括尼采也是如此。或许他才是最为痛苦的那个人。人最大的痛苦是在于知道自己的感同身受,却无法改变自我想改变的。这样会在一种面对不完美与无法改变的恐惧与焦虑中,将自己推向毁灭。而思维的跨度超越,可能正是尼采执着于自己痛苦的一个原因吧?或许,他的哭泣代表了人类思维无限性以及身体局限性上的一种冲突。我总会发现回到原点的重要性。诠释者永远是不重视的,当然 ,这不是说他们的不重视是故意的。而是说,他们无法他出他们所处的历史架构。同样,他们也摆脱不了个人经历的框架。首先,人必须要承认这种限制。接着,一个人一定要学会由远处观看自己。
合书而坐,对于本书的回味意犹未尽。题为哭泣,但确实一个发人深省、阳光向上的书。而这种发奋,更多的是来自于沉痛的哭泣之后。就如同暴雨过后的阳光,会更加明媚一样。看过此书以后,至少我更加挖掘了内心深处的那份坚定。立世为人,别拿自己太当人,别拿别人太不当人。不要小看自然,不要崇拜自己。敢于超越自己的局限去思考别人,才能够超越自己,了解自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真正的学有所成,不是自我膨胀,安于小成。而是知不足,警言慎行,求大成。更不可轻视别人,以自己所学为恃,沉浸于那微不足道的优越感内。这看一个人的心中格局多大,进而心胸或者眼界。只有知道自己还足够渺小,才能够警言慎行。也许有些人是因为受到过挫折,之后畏缩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愤世嫉俗,文艺自己。但挫折谁都遇到过,我周围的很多良师益友,在挫折之后,选择的是站起来。自我封闭或者害怕,只会让我们失去的更多。只有有勇气挺起来,才有重生的机会。不然纠结永远被烙印,坠入阿鼻无间,将煎熬带入自己无休止的挣扎,不得究竟涅槃。超越自己才是真正的超越,而这条路是痛苦而无止境的。只有寂寞时耐得住、失意时挺得住、得意时沉得住才可突破原有界限,继续将这条路走下去。要时刻提醒自己,永远不要背叛自己所选择和追求的这条路!命立身安,永远不要背叛自己的信仰!
黙一镜鉴!
- 看来必须得挤出一些时间把《当尼采在哭泣》这部小说看完了,不然这个假期我的脑袋就要秀逗了。它也不算什么晦涩难懂的心理小说,看过前两个章节,后面故事的发展和各个角色的作用都已被推测出来,但里面关于控制、关系、移情,以及存在主义关于“存在”和“意义”的探索为我们带来了无限的阅读乐趣。控制欲欧文·亚龙作为当代最为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同时又是一位优秀的作家,在这部小说中将精神分析的治疗方式和存在主义的理论观点贯穿其中,同时大量涉及关于控制和自由的话题。尼采的控制尼采的妹妹对尼采的控制,不允许哥哥被其他女人牵动。尼采对自己思想的控制,尼采自己的思想里充满自由,对他人也要求足够信任和自由,但自己却总是自我控制着自己的控制权,经受不起来自莎乐美的“引诱”莎乐美的控制莎乐美的无形控制,以退为进,总给人“欲迎还拒的错觉”,这里有来自莎乐美、雷、尼采三人之间的一个女人对两个男人的把控,他们的合照中,两个男人与跟他们在一起的那匹马一样都受制于她那柔中带刚的皮鞭下;也有莎乐美对布雷尔的布局和性方面的吸引,她仿佛觉察到布雷尔对自己的迷恋,并毫不吝惜地利用它,这只不过带来双赢的效果,又何须逃避和掩饰。在于布雷尔的谈话中,莎乐美大多数时间保持一种高调强势的姿态,用极富攻击和挑逗的语言刺激布雷尔被束缚的神经,这种有些SM的倾向反而让布雷尔体会到能够控制自己本能欲望的兴奋。当对话深入,莎乐美就展现出女人温柔无助的一面,吸引着布雷尔的所有注意力,让布雷尔再次产生强烈的控制话题和保护莎乐美身体的冲动。那么到底是女人在引诱男人,还是男人渴望女人的引诱而愿意给女人引诱自己的机会?我又联想到现代社会上的某种现象,是男人在调戏女人,还是女人总是摆出一副性感来吸引男人的注意呢?没有两者之间互动和配合,一切进一步的发展都是不可能的。布雷尔对咨询进程的控制精神分析史上“安娜·欧”这么经典的案例无需多谈。治疗师对病人的移情,对于治疗师本身,成功治疗一位所谓患者总会给治疗师带来属于自身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会化作一种自恋情绪。布雷尔的控制还表现在把控莎乐美和尼采的冲突和感情,与尼采在哲学方面的博弈,这些在后面对治疗的过程做评论中会详谈。布雷尔对妻子的逆向控制。布雷尔与马尔蒂德的婚姻,如果如飞蛾般献身于艺术和科学,你势必会牺牲与爱人的链接,化身为最高的艺术形态和科学实践,其肉体和精神便都不是自己了,只为成全艺术与科学,人与人之间的普通情感是无法维系这种人与理想追求的情绪的。布雷尔无法给被开除的护士以补偿,也是受制于妻子的表现。对外面的女子蠢蠢欲动,只要行动上不付诸,那便可以承受,这种同样的淫欲之于妻子则是道德耻辱感,反而让他更加有意远离妻子的身体,那么他的来自性的幻想也被妻子所控制。比如电影中饰演情侣的演员,我相信他们真的在演出时是用真情实感在谈恋爱,因为不投入真正的感情,拍出来的感觉就会虚假,作为演员不过是比生活中的其他人更加能够快速的认清现实与戏剧的区别,从而安全回归真实自我。人与人每一次虔心的交流也仿佛一次恋爱,在这种精神层面上的交流能体会到更为丰富的情感,但这一点在夫妻之间竟然全然感受不到,反而更加迷恋安娜和莎乐美。名医遭遇哲学巨人先简单介绍下在小说中弗洛伊德的作用,布雷尔的往年交,甚至可以算是一个案例督导师。年轻的弗洛伊德还充当催眠师和释梦师的角色。书中对释梦有大量的描写,同样最后一段布雷尔的催眠戏份也很精彩。布雷尔对尼采的治疗是一场由躯体神经系统的诊断治疗逐渐转移成为一次典型的精神分析心理治疗。真理的追求者必须经历一趟个人的心理分析,这种心理上的手术可以称之为“精神上的解刨”。又通过尼采传递的关于存在主义的一些观念。质疑权威和世俗,忠实于自己的勇敢与自由“为有勇气体验黑暗的情绪而骄傲”“当今没有人为了致命的真理而死——有太多解毒的方法”“死亡的最终报酬——不必再死一次”若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力和思想准备,这些确确实实的真理又怎么能一下被世俗凡人所理解并接受,尼采的几乎每一句话都是充满“邪恶语言的负能量”,那正是基于他敢于迎面抗击这些不被其他人所敢或者说所能触碰的思想领域。但尼采敢于在自己意识意外的思想层面思考这些问题,却无法在现实中意识到自己对于控制欲的极度紧张,他的攻击的能量无法通过一切自然活动或艺术形态的方式得以释放,这些思想的火花积蓄在他的脑子内,最多只能通过文字刻印在书本上,却无法传递到他人的心中,尤其是他在意的属于他个体关系即身边亲密的人之中,他无法控制的是他的思想如何成为别人的需要,其实别人根本不敢去考虑他所考虑的问题内涵及延伸,所以他一直找不到一个可“信赖”的朋友,他总感觉一次次被背叛,这种恶性循环让他更加痛苦。作为心理工作者,个人痛苦是一种福气——面对世间存在苦难的一个训练场,任何不曾杀死我的东西让我更强壮。可是存在主义曾告诉我们,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创造力和承受力, 而是感受幸福的能力。尼采沉溺在哲学思辨的世界里,不停扰乱自己的思绪,总是依靠不停的赘述和突然的创作来打断咨询本身,唯有如此尼采才能掌控话语权,才能让布雷尔不会靠近自己靠近自己的心灵禁区。在尼采看来,一个哲学家宁愿承受更多的压力去探寻真理,逃避压力的是那些喜欢宁静害怕冒险的普通人的做法。把自己泄露给他人是信任别人,同时不也是背叛自己吗?多么高明的自我保护,连自己都不信任又如何信任别人?其实,你只有信任自己,你才能信任别人,敢于背叛过去的自己才能充分认识当下的自己。尼采,发病帮助赶走压力,使压力躯体化而被承受得起,并通过躯体将之排出,用肉体之痛缓解精神之痛,比如失意后酗酒。布雷尔,极端的孤独不会消除压力,反而是压力的来源。当布雷尔坚持要求尼采留在维也纳治疗,并把尼采在维也纳温泉治疗可能会让尼采的偏头痛发作与哲学家思考时必须能够承受这种“疼痛的福气”做类比时,我们深深感受到布雷尔的智慧运用,虽然他用尼采的思想完全控制了尼采的行动,这样的控制有些玩弄病人的意味,却为之后的治疗创造了有利环境。之后尼采还在寻求一切理由来掩饰最深层次的反感——他不愿回忆起与莎乐美和雷一起在维也纳过冬的那段时光。“人可以去检查人类”,在布雷尔的步步为营下,尼采的一切搪塞理由都被驳回,而且全部是布雷尔引用的来自尼采自己的哲学书中的语言。但布雷尔忽略了一点,尼采正感觉自己被布雷尔完全控制而愤怒,布雷尔自己却还没意识并承认自己控制病人时的自恋状态。在哲学家眼里,任何世俗自私的动机都是需要揭发的。作为一个不成熟的心理咨询师,布雷尔此时还无法在这刚开始的阶段分辨出自己的移情,那些与父亲、与莎乐美之间的囫囵关系。看着自己熟睡的妻儿,布雷尔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他要成为一个“病人”,来供尼采研究,以满足尼采的控制欲,又承认是满足自己被哲学思想家所观察的需要,并且以这种方式去更加熟悉尼采的思维模式。有趣的是,在假装被治疗的过程中,布雷尔经历了意想不到的自我成长,对生活有了新的领悟。而在成为布雷尔的的哲学顾问的过程中,尼采也从只属于自己一个人的思考中找到了与他人沟通的途径而不再承受孤独带来的巨大压力。他把尼采的三角问题隐射在自己与安娜、安娜与新的医生三人之间的关
- 角色交换,故事不断深入,医生能否顶住哲学家的反向治疗?
- 喜欢细细品读,许多话极富哲理。对一个思想家而言,真正的问题是"我能承受多少真理"
- 尼采,始终是我的偶像,欧文亚隆选用尼采及周围的人作为素材,很吸引我的眼球。他让非心理类专业的人以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来了解何为心理治疗,人都有心理问题,程度不同,越是智商高的人心理问题越难以治愈,对心理治疗师的挑战越大。以后心理治疗会往哪个方向走,未知待续。
- 这本书真的超级好看!作者通过小说的形式剖析了尼采以及他的医生布雷尔的心理,虽然情节是合理虚构的,但是我觉得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能够更清楚的认识自己以及自己对他人的看法。不愧是心理学大师之作!
- 欧文亚龙的书值得阅读,喜欢心理学,囤了很多,欧文亚龙的书
- 这是一部耐人寻味的小说,更是探讨心理和哲学的大师级对话,被巧妙地串连在故事情节之中,虽然从表面上看是医生与病人之间的诊断与治疗,是朋友和同仁间的探讨与分析,然而其真正关注的焦点却直指心灵深处的奥秘,剖析人间普存的疑惑。高潮迭起、层层推进、不断推理、揭示悬疑;精彩、紧张、透彻、耐读,还值得深思与回味!
在这本书里所有提到的人物都是真实的,所有的情节基本是虚构的,所有的谈话是根据名人的思想和著作而提炼的,就是说作者以生动的故事来阐释深奥的理论,这样的方法会更加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也能引发兴趣和思考。除了尼采和布雷尔,书中还有一位名人弗洛伊德,小说同样也借他和布雷尔的谈话,以精神分析法、梦的解析和催眠术等著名的方法来解读事例。阅读全书仿佛在聆听大师们妙论,也是对自我灵魂的一种拷问?原来我们也曾有过这样相似的想法或朦胧的意识,只是大师们理清了这些思路,开启了一扇通向心灵深处的小门,让大家感受到其中的魅力和精深!
有趣的问题是作为医生,布雷尔在帮助尼采诊断病情、也和弗洛伊德探讨问题,采取最佳的治疗方案;然而病人的话语和思维又恰恰击中了医生的人生困或和要害,在外人看来,已经拥有了人生事业、家庭、财富和声誉等一切美好的名医自然是幸福美满的,出人意料的是布雷尔非但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却反而感到了自己在世俗生活中的身心疲惫,倒过来向往着病人尼采的那种自由意志和焕发出的精神力量……到最后医生与病人以及治疗与被治疗之间变成了一种双向的转换、理解和沟通。
人真是不可思议的动物,会隐藏自己的想法,会伪装自己的行为,会心猿意马的胡思,也会被不同的外来事件诱惑和干扰。像尼采、布雷尔等人尽管思想上有胡思乱想的症状,但行为上绝对都是高尚的,都是用良知、道德和良心克制了自己无边的欲望,规范着自己的行为。如果说心理和哲理的对话是一场比试和较量,那么我想这其中关键不是看谁赢了,而是让读者体会到其中的道理,哪怕是错误的东西,有时也会有强大的说服力和震撼感!
结尾处,尼采动情地哭了。那不是因为悲伤和痛苦,而是释放了一种压抑后的感动,是找到了心灵共振和理解的感动,更是热爱生命的真正感动!
-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初现端倪了?不过我读到现在仍然只是停留在读故事的层面,没有了解到任何心理学或者哲学方面的我认为是知识的东西。
- 想象无限。看看你的背后—想象着看向无限遥远的过去,时间往后永无止境地延伸。而时间如果无限地往后延伸,一切可能发生的事物,不是必然已经发生过了吗?所有现在经历的事情,不是必然在以前以这种方式经历过吗?不论谁走在这里,以前不是必然有人走过这条路吗?如果在时光的永恒中,一切事情都在过去发生过,那么,约瑟夫,你对这一刻的想法是什么,对我们一同在这道树荫的拱廊内低语作何感想?这在以往不是必然出现过吗?时间往回无限地延伸,那它不是同样必然地往前无限延伸吗?我们在这一刻,在每时每刻,不是注定在永劫回归吗?
- 很有名的一本心理学小说,也是通过书单来了知道的,这次书香节买了看看。
- 最喜欢的哲学家是尼采。冲着书名买的。但看完觉得这并不只是一本心理学的书籍,追求生命的极致,冲击极限,生命应该是有意义的
- 生活的愉快的关键,在于先去选择必要的东西,然后去热爱所选择的东西
- 起初的介绍引人入胜,开始读书慢慢引起我的好奇心!
- 本人看书对书的质量很苛刻,盗版的书会大大降低欣赏时的愉快体验,因而只看正版书,此书的封面设计很吸引人,给人一种神秘感,也很性感大气,勾起人想阅读的兴趣。此书应刷很正,手感很好,虽然是一本与哲学有些关系的书,但读起来依然很享受,当当很棒!
- 评价很高的书,一直舍不得买,还好当当活动力度大,果断下手!
- 看了好久,没看完,需要一定的心理学功底,慢慢看吧。
- 尼采,德国著名哲学家及诗人,布雷尔欧洲最负盛名的医生,两位大师被亚隆巧妙化作医生与病人,在这里会面,开启了一段扣人心弦的“谈话治疗”,演绎了这场心理治疗的盛宴。故事背景为19世纪末的维也纳,时年四十岁的布雷尔有一天接到一封短笺,高不可攀的名女人莎乐美突然邀约咖啡馆,她是为她的亲密朋友尼采求诊,她请求他运用实验性的“谈话治疗”来诊治尼采的自杀倾向。问题是,年轻气盛、自恃甚高的年轻哲学家尼采说什么也不愿意接受心理治疗,于是医生只好假装自己需要尼采的帮助,协助他解决其生命意义的难题。一整个月的时间,他们每天在咖啡馆、墓园、诊疗室进行谈话,心灵相互冲击。首先由布雷尔叙述他表面上和谐的婚姻生活与正值巅峰的事业,内在却潜藏着对女病人贝莎的性幻想,尼采如诗般的语言、理性的思辩逼使布雷尔诚实地面对自己的人生,也只有当他能看清自己欲望的根源时,才能真正帮助尼采释放他孤傲的灵魂,流下真实的眼泪。
究竟谁是病人?谁是医生?两人不停的互换角色,正是由于角色互换,尼采治愈了布雷尔医生的心理疾病,“贝莎不是真实的,她不过是来自未来和过去的一个幻影”,生活的不自由导致妄想的产生,致使出现贝莎现象,以至于布雷尔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我这两天一直在想贝莎现象,现实社会压力较大,人们总带着假面具生活,外强中干,有些人外表看来十分强大,其实内心非常脆弱,遇到困难,不想面对,总想逃避,生活在理想世界中。人是矛盾的个体,在现实社会,欲望得不到满足,或多或少都会出现贝莎现象,惶恐、茫然、无助,纠结其中,我个人觉得,最主要应学会抽离,离开那个幻觉,换角度去想,不要去钻牛角尖,那样只会愈陷愈深,佛教让人戒贪嗔痴三毒,我想也是这个道理,当你脱离意念,回头望,不知不觉中已经踏上了改变意象之旅。
- 很好看,有小说的那种跌宕起伏,人物刻画非常有特点,很好地展示了人物性格。同时又讲述了心理学的知识。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 最喜欢的小说之一!经典语句非常多,满满的智慧。读完特别值得回味咀嚼其中的深意。刺骨的洞见!
翻译的很精彩。
为了方便大家利用电子书更好的学习,精心整理了网络上的各种电子书,有PDF版本的,也有TXT版本的,现有一万多本PDF的,七万多本TXT的,还有精心整理的天涯神贴,而且还在不断增加中,有需要的可以点击下面的衔接或者扫码下载: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z45OMvYM0Jy-BVuJJmRvtw?pwd=w3m9 提取码: w3m9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请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