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少华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内容简介:
“较之家国情怀的大孤独,小孤独大约是我们的宿命。”林少华先生以村上文学中特有的“小孤独”为切入点,首次条分缕析他的“翻译之道”和“文学之道”。在徐徐展开美丽的文学风景中,本书直击当下年轻人不羁的自由灵魂——真实面对深植心中的那份“小孤独”——享受孤独并且从中获得力量!诚如村上春树所言:“在这里,孤独不需要慰藉,因为孤独本身即是慰藉。”
小孤独(pdf+txt+epub+azw3+mobi电子书在线阅读下载):
下载电子书
网友评价:
“孤独也是大丈夫的孤独,国土的孤独,悲壮的孤独!”亦有小女人的孤独,像书中提到的村上春树,读过他的书,一直不曾注意翻译者是谁,也很少讨论关于书的内容,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脑部结构,所以相对的想法和意见都会不同的,看到太多因为言论不同,而争吵不休的人,久而久之选择了沉默,然后就寡言少语啦,也许争吵过后大家都觉得落寞,认为经常和你聊天的人不懂你的内心想法,可你哪里知道,我们又不是你,怎么知道你的想法,有些东西是见仁见智的,同时期的作者很多写作就是从回忆开始到展望未来,从回忆看作者的心路历程,或许会读懂他们的想法,知道他们的过往,但还是受限于局限问题。
成也村上春树,败也村上春树。大众关注村上春树,甚至于对于作者就只限于译村上春树,从而忽视了作者的其他作品。其实作者还有很多译其他作者的作品,如夏日漱石《心》芥川龙之介《罗生门》三岛由纪夫《金阁寺》等等。
林少华在书中提到,“说一下孤独。大孤独,小孤独,不大不小的孤独。 ”而小孤独与我们凡夫俗子的生活状态似乎更息息相关。作为著名的翻译家,他以村上春树作为第一篇章来解读孤独和翻译工作,之后他也提到了鲁迅、莫言等作家,作者把屈原等古人问天问地地忧国忧民的孤独、陈寅恪“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孤独归为大孤独;把莫言那种特殊社会环境或特殊个人语境中的孤独归为不大不小的孤独;而平平常常的我们,包括作者也即小孤独。
在《小孤独》一书中,林少华先生不仅对小孤独中蕴含的文学密码进行解读,同时对自己几十年翻译日本名家作品积累起来的经验,做了一次系统的梳理和总结。想要了解林少华“翻译之道”和“文学之道”的读者,这次可以过把瘾了!
“幽玄”在中国古典文献中是作为宗教哲学词汇使用的。而被日本引进之后,则用来表达日本中世上层社会的审美趣味:“所谓‘幽玄’,就是超越形式、深入内部生命的神圣之美”。诸如含蓄、余情、朦胧、幽深、空灵、神秘、超现实等等,都属于“兴入幽玄”之列。
林少华认为——所谓孤独,有没有人理不重要,重要的是,孤独的时候是否仍会为什么“感动得热泪盈眶”,亦即是否怀有激情,是否具有感动与被感动的能力。有,孤独便是财富;没有,孤独则可能导致无聊。
到手以后有点小惊喜,是双封呢,内封的颜色好漂亮
孤独是一种自由,小孤独或许就是自由的某个瞬间吧。读过很多林老师的译本,有川端康成的作品,也有村上春树的作品,一直都喜欢林译对日式审美的呈现,而村上的小说主人公大多数都相当孤独。现在想想,如果没有林老师可能不会爱上日本文学吧。
开篇就被吸引到了,大孤独、小孤独!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体会不到家国离愁,却注定要去品尝男女之间琐碎的情感涟漪,戳心戳心
孤独这个东西,如影随形,尤其是在大都市生活久了,到最后孤独都成了慰藉,看完这本书想念起千里之外的故乡,我的老家和林老师笔下的一样,开阔的农家院,草木茂盛,繁花似锦,空气清新怡人啊……
从书中的美谈到现实的美,从美又延伸到乡愁、诗和远方。社会发展太快,林老师也要面对自己的困惑,人们出席正式场合已不再穿西装打领带,大家都成为物质的农民,社会已经缺少精神的贵族。现代人被科技裹挟,小孤独正在蔓延,我们应该学着去做精神的贵族,每个人不免困惑孤独,但重要的是在面对孤独的时刻,我们依然能心怀激情,可以对一朵花笑,可以被一声鸟鸣感动。
这回买了许多书。之前没读过林教授的书,这次还没细读,看完序言就喜欢上这本书了。
夏末秋初的午后,从梦中醒来,偏西的斜阳照进屋内,在杂乱的床上放下了一道光斑。窗外对面楼宇外侧的爬山虎已经枯了大半,一阵风起,吹秃了几根藤条。孩子的喧闹声传进屋内,想来是幼儿园闭园的时刻到了。而我就这样一个人躺在床上。
林先生对于孤独的阐释尤其透彻,他把孤独分为三种,一种是大孤独,就像鲁迅、陈寅恪之流,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孤独,这种孤独中的大气凌然以及留给我们的那个伟岸的背影让人深思;第二种则是小孤独,这种小孤独最能体现在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中,而这样的孤独也许来自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对于内心诗意栖居的冲击,也许是科技浪潮对于个人存在的稀释,亦或是城市生活对于个人信仰的抑制……原因多种多样,不一而足;第三种便是文学作品透露出的那种不大不小的孤独,如村上春树的书中就强烈的体现了青年人中的孤独抑郁,而长期的这种情绪使得生活一度成为灰色!
天马行空的人把故事写得如此动容,他们的脑袋里一定装下了另一个世界。如果在平行时空死去,那么他们可以在这个异想的世界再活一次。可能就在一颗半熟的瓜里,在白透的籽里。对于翻译家来说,他们可能是包裹瓜籽的瓤,是瓜皮上深一道浅一道的纹路。我们大口咀嚼红色,丢弃吃不透的籽,而这瓜本身就是一颗籽,瓜瓤只是做了最好的阐释。不同的译者可以把同一篇文章翻译出咖啡和茶两种截然不同的感觉,同样是提神,苦中滋味尽不同。习惯和村上捆绑销售的林少华也习惯了做阐释。这种捆绑本身就是孤独的,好像磨没了双方的性格,终于可以在作品里融为一体。一个输出,一个再输入。最终,呈献给读者最好的作品,可称之为精彩。
“孤独”它居然还分大小,本就是反义词的两个字居然和孤独扯上关系,而我一直认为人不应该孤独的,从出生到离世,身边的人陆陆续续不曾间断,何来孤独一说,或许我们是孤独的,但我们不想承认而已,觉得朋友很多,但可以说贴心话的能有几人,过往的人生中有许多幸运的事物和人在等着我们,美丽又温暖的鼓励让我们觉得不孤独,就自动的忽略了这个问题。
自己初识林少华,是读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那一年的夏天,知了叫个不停,朋友赠我了村上春树的书。起初觉得作者名字好有意思,细细读完之后,便成了村上春树的迷。后来慢慢才知道,是林少华把村上春树的书翻译到中国的。林少华和村上春树就像是连体婴儿一样,只不过一个是在日本,一个是在中国。
读《小孤独》的时候,我总会想起德沃夏克的《幽默曲》。林少华是把“幽默”翻译成了“孤独”,又或者说是用“孤独”来注解“幽默”,二者互为表里。
孤独这个话题,不少作家、名人学者都有探讨过,早前看刘同的《你的孤独,虽败犹荣》就提到了孤独,刘同讲到从小到大,从读书到工作,人都离不开孤独,而孤独正赋予了人某种一往无前的力量。而今天我所读到的林少华的这本《小孤独》,也是异曲同工的告诉我们关于孤独的含义。
人的一生是害怕孤独的,但是却又难免不会遇到孤独。张楚说:“孤独的人是可耻的”,我觉得不尽然,孤独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使命感,它是陪伴我们一生的一种感觉。我们大可不必去过分渲染他的可怕之处,我们更应该学会去与它共处,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够更加惬意,更加明了!孤独让我们成长,孤独是我们一生的伙伴!
村上春树作品的成功在于其语言艺术上的特异,往往能将两种不相干的事物比喻到一起,林少华在《小孤独》一书中有这样的评价:“有一种大跨度想象力生成的新颖而睿智的诗性和机趣。”
……三伏时节,我和弟弟在柳树阴下将黄瓜和偶尔偷来的西瓜投进井里。估计凉透了,便用桶打捞出来,在柳树阴下迫不及待地“咔嚓”一口。一口就从脑门儿一直凉到脚后根,那才叫痛快,才叫爽。这么着,柳树阴、轱辘井和“咔嚓”一口,构成了儿时的我对幸福最初的感受和理解。
读者若能理解林少华的《小孤独》,则作者幸甚、读者幸甚。若不能,林少华将继续孤独地前行,这也是他的一种财富。
窃以为《小孤独》这个书名取的非常好。一方面,中肯地说出了村上文学所以能打动我们的缘由,在于写出了大时代下小人物的孤独和疏离感,和书中对村上文学的评析呼应;另一方面,更是作者自己的心境表述,书中不乏作者对某些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某些观点或许与大众相悖,由是生出一种孤独感吧。
有一年自己去香港迪士尼,去剧场里看狮子王庆典。每一个演员都非常认真努力,场面热烈而又宏大。那个时候突然袭来的孤独感,一个人坐在木质板凳上看着满场的欢乐却又置身欢乐之外,直到现在也忘不掉啊。属于我的小孤独。
为什么明明在人群之中,却感觉自己无比孤独?因为我们生来就要与孤独为伴,人生和灵魂都只能独行,孤孤单单的来,又孤孤单单的去。
喜欢孤独的人,不是野兽便是神灵。不喜欢孤独的人呢?
孤独,自己没有办法说服自己的时候就很孤独。当别人执意如此,你没道理反驳。内心一片荒凉孤独
其实我害怕说出孤独,像是被生活打败落荒而逃的小丑,周围连嘲笑的声音也不复存在。所以我把孤独解释成享受独处,仿佛只有那一刻,世界是属于我的。
书中前半部分将孤独的比较多,讲村上春树的孤独,将村上春树作品的孤独,将村上春树一直未能得到诺贝尔奖的孤独,还有林少华作为翻译家的孤独。后半部分多是些日常散文,闲暇之余翻来看看,倒也不坏。
我们一天天长大,孤独感却越来越强烈,从离开父母到组建家庭,不论是在群体中,还是独自一人,时常会被强烈的孤独感包围。我的小孤独,我们的小孤独!
犹太人每家据说至少有一个书柜,而且书柜必定放在床头而非脚对着的床尾。不少犹太人的墓碑前放着死者生前爱读的书。所以犹太民族有马克思有爱因斯坦有卡夫卡,我们没有。犹太人里外加起来不过六七百万,仅占世界总人口的0.2%,却包揽了21.7%诺贝尔奖。
兜兜转转一圈,才发现孤独是我们最后的归宿。这书吧,直接写孤独的不多,多的是形而上的孤独感。村上的,林少华的,这个时代的……
《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一说到村上春树的书名,自然就会想起林少华。很巧的是,家里有一本《且听风吟》,然后有一本《1Q84》,同样是村上春树的作品,来自不同的译者。不同的翻译风格,隐射出译者自身的独特魅力。之前对林少华了解不多,唯一的了解也是和村上春树绑定在一起。而手上这本来自林少华的《小孤独》,让我对他除了翻译著作外,有了另外一面的了解。
林少华先生将孤独分为大孤独、小孤独和不大不小的孤独。这类似于高中做语文阅读理解时剖析主人公的家国情怀。我自没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概,也不像莫言字里行间有着时代深深的烙印,所以我愿守着自己的小孤独,大多数人都有的一种孤独。
林少华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学者。本书开篇,他以广为大家所熟知的村上春树入手,以其独特的见解,由古至今,为我们分析孤独,构成这本有意思的小孤独。作者以小字冠在孤独之前,将孤独的范围缩小了,小到一个你和我可寻的范围,你和我可控制,可理解的范围。这么一个小字,却又不可忽视的。众所周知,凡事皆由若干众小组成,所以小有其存在的原由,也有让我们重视的原由。
……毕竟,我们所处的不是烽火连天山河蒙尘的征战年代,而是轻歌曼舞花好月圆的和平岁月。较之挑灯看剑,较之吴钩看了,我们注定更要看男女之间琐碎的情感涟漪。较之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的大孤独,更要品尝“失去女人的男人们”的小孤独……幸也罢不幸也罢,反正这大约是我们的宿命,谁都奈何不得,全然奈何不得。
读林少华的《小孤独》让我们知道孤独它就是孤独,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感受到孤独,但也一定所有的人都不喜欢孤独,恰恰相反有些人就喜欢置身在孤独中,寻找创作的灵感,通过和自己灵魂的对话,寻找突破口,在激情和感动中找寻那面镜子也是奢侈的,孤独不需要慰藉,它也是一种调和剂在挑动我们的味蕾,让我们在排外的灵魂中寻找安慰与跳脱。正如蒋勋的《孤独六讲》里说:“孤独和寂寞不一样,寂寞就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确实有些寂寞的人发现自己的灵魂也脱离了自己,想改变可是灵魂已远去,孤独只是被人的不理解和不认同而觉得孤独,文化交流没有国度,没有地域之分,但言论自由的不同让人深感无奈。
小孤独挺好,谁也都曾体会过,孤独是一种独处的能力,只有具备能力,方能与这个世界和平相处,不会因为一个人遗世独立,就不能存活下去。一个人要学会忍受孤独,接受孤独,并且享受孤独,这是一个人成长必经的过程,有着隐忍的寂寞和疼痛,却始终会有破茧成蝶的瞬间,而一旦走过,就会发现孤独反而成就了当时的自己和未来的人生。
早就收到了书,特意等看完才来写评价。本书是林少华的散文集,还是非常精彩的,作为文学领域的代表翻译家,人们往往只记住了村上春树,背后的翻译者却鲜为人知,但是没有他们的阐释,这些作品无论如何也不能被大众所熟知。
牛奶咖啡有一首歌叫做《越长大越孤单》,歌词里有一句:“每颗心都寂寞,每颗心都脆弱都渴望被触摸”。其实,不仅仅是越长大越孤单,科技越发达、社会越进步,人们也是越孤单,现代社会人人都有手机,沟通方式的便利带来的却是沟通的障碍,现代人好像都患上了孤独症。
学会孤独,懂得孤独,欣赏孤独。自己曾想象过村上春树,想象过林少华,想象过他们的样子,一个如何创作,千里之处,另一个如何翻译。无论是在创作时,还是在翻译时,他们都是孤独的,试图将自己脱离现实,融入书中。就如同自己在阅读的时候,是孤独的,孤独地去想象文字砌成的另一个世界。
辞藻华丽不停炫技,矫情造作非常自恋,但却非常对我的口味。长久以来我一直以为自己的写作风格是对村上春树的东施效颦,直到今天才发现我只不过是对林少华的拙劣模仿。翻译家的能量,真的是超乎读者的想象,可怕,可怕……
大孤独,小孤独,有意思。既是村上春树的小孤独,也是林少华的小孤独,也是我们——芸芸众生的小孤独。
林老师谈到文体语言的魅力,同样比喻太阳,莫言说“赤红的太阳……好像一个慈祥的红脸膛大娘”;村上则说“新的太阳好像从母亲腋下出生的佛陀一样从山端蓦然探出脸来”。同样比喻月亮,莫言说“那天晚上的月亮……像颜色消退的剪纸一样,凄凄凉凉地挂在天上”;村上则说“可怜巴巴的月亮像用旧了的肾脏一样干瘪瘪地挂在东方天空的一角”。
作为日本文学翻译家,林少华对日本文化也颇有研究,书中有好几篇,讲了日本的“幽玄”“物哀”文化审美的历史演变,读之脍炙人口,至少再次确认了日本的好多文化都是从中国过去的舶来品,换汤不换药。
其实我不常觉得自己孤独,大概是生性孤僻便习惯享受独处的自在。偶尔因为那该死的拖延症内心无比焦虑,更多的是忙忙碌碌的时候最孤独,忙碌到被生活抛弃,把周遭的趣味统统卷入一个巨大的黑洞之中。那种感觉很心慌,但往往不允许我有太长的时间陷入此番境地,不然手头上没做的事情能跳起来杀死我!
现在做书的越来越看重工艺了啊,封面烫的蓝金很好看
当一艘船沉入海底,当一个人成了谜,你不知道他们为何离去,就像你不知道这就是结局。孤独啊孤独,小孤独……
第一层孤独,与具体人群疏离的孤独;第二层孤独,与时代、社会疏离的孤独;第三层孤独,与真实自我疏离的孤独。
第一层孤独比较常见,第二层比较无奈,第三层比较悲哀。
如果不是因为这本书,我还真的是从未想过孤独还分大小——大孤独,小孤独,不大不小的孤独。作者把屈原等古人问天问地地忧国忧民的孤独、陈寅恪“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孤独归为大孤独;把莫言那种特殊社会环境或特殊个人语境中的孤独归为不大不小的孤独;而包括作者在内的我们,尤其大多数城里人的孤独称之为“小孤独”。
看完本书,我一点没觉得“孤独”,反而在书中获得了一种力量,就是在日常“小孤独”中,如何去获取感动与被感动;就是当有一日人生列车靠站停车的时候,如何从曾有过的“孤独”中,体会出它带来的幸福与回忆。
林少华老师在面对小孤独的时候,试图用文字去排解。在《小孤独》这本书中,林老师围绕自身谈自己的困惑与孤独。林老师谈自己避不开的就是村上春树的中文翻译这个身份。大多人最早接触村上春树的作品都是通过林老师,诸如《挪威的森林》《海上卡夫卡》都是林老师翻译的,就在昨天还看到村上春树的新书《杀死骑士团长》中译本依然是林老师翻译。在一定程度上,林老师应该是最忠实的村上粉了吧。但林老师开篇居然毫不客气地大谈村上春树的局限性,每个人都不是完人,肯定存在局限,村上春树也不例外,这才是一个真正喜欢村上作品的人该有的态度。另外,关于村上最广为人知的梗,就是每年诺贝尔的陪跑,得不得奖其实之于村上春树无所谓,但作为译者的林老师经常被人问及,林老师觉得也是有可能的。
漫长的人生中,想必任何人都会拥有若干本之于自己的、仿佛专门为自己而存在的书。很多时候那未必同世人的评价相符。无所谓。应该说,正是这种极其个人性的阅读体验促成了自己这一存在,并且化为温馨的个人记忆伴随自己老去。这些与自己的书,何尝不是自己的小孤独?
18岁那年看过一部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当时因为看不懂剧情而一头雾水,不了解松子为什么一直不停去爱,不停受伤,过着荒唐而可笑的一生,最后连死去都成了被嫌弃的一场笑话。长大后的这些年,终于明白,松子是因为孤独至死,无法学会与自己独处,所以才急需拥抱一棵树取暖,拥抱一个人缠绵,但是,这样的盲目反而导致了她一生都在寻找爱,失去爱。
而电影《小森林》中的市子正与松子的生活态度截然相反,她能忍受孤独,并且享受孤独,她一个人把春夏秋冬的生活过成诗,她亦能一个人有滋有味的静待花开,活出自我。
或许,这也正是此书作者林少华想传递给读者的真正想法,小小的孤独是一种心性的修炼,拥有了就会方知孤独的好,也才能拥有真正独立自由的灵魂。
翻译家应该得到更多的尊重。我们现在看到的好多外国小说,如果没有背后优秀的翻译团队,不可能呈现出来。很多时候,我们爱的某些作者的写作风格,但更可能爱上的是翻译家翻译的风格……比如说村上春树,鬼知道我爱的是村上本身的作品还是林少华的翻译作品
孤独;是一种心理反应,不论是一个人还是和一群人在一起都是有这种感觉,孤独亦带着绝望与失望,当今社会也有许多人因为受不了喧嚣过后的孤独,萌生了轻生的念想,不论你是文人墨客、名人亦或者平常人潜意识都有孤独,就是小小的孩童,也会用自己的淘气捣乱吸引你的目光,在你身边刷存在感。
林少华先生的《小孤独》,真正的把孤独这种感觉拿出来,讲出来,所有人眼前一亮,内心澄澈起来,原来孤独的人并非只有我一个。其实我们都是孤独的先觉而后知者,为何如此说呢?从小孩子刚出生的那一声啼哭就能明白,因为当我们第一次接触到这个陌生的世界,感觉一切都与自己格格不入,到底是我惊扰了这个世界,还是世界惊扰了我的梦?于是我用“哭”来表达我的困惑与深深的孤独,这大概是所有婴儿对世界的第一步探索和求知吧,而它正是源于孤独。
对孤独的描写直接震撼了我。
书名为《小孤独》,作者在序言部分对孤独的一大段描写直接震撼了我。引用一段文字如下:“当下的我们当然也孤独。但孤独和孤独不同。我们的孤独大部分已不再是屈原等古人问天问地忧国忧民的孤独,也不同于鲁迅、陈寅恪“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孤独——这样的孤独不妨称之为大孤独。甚至不同于莫言那种特殊社会环境或特殊个人语境中的不大不小的孤独。相比之下,我们的孤独,尤其大多数城里人的孤独似可称之为“小孤独”。它或许来自汹涌澎湃的科技浪潮对个人存在感的稀释,或许来自各种监控摄像镜头对个人主体性的质疑,或许来自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对诗意栖居的消解,或许来自城镇化的快速推荐对赖以寄托乡愁的田园风光的颠覆,或许来自西方强势文化对民族文化血脉和精神家园的冲击,或许来自碾平崇高的喧哗众声对理想之光的挪揄,甚至来自身边亲人对手机的全神贯注如醉如痴……这样的孤独,似乎虚无缥缈又总是挥之不去,似乎无关紧要又时而刻骨铭心,似乎不无矫情又那样实实在在。说极端性,这样的小孤独正在钝化以至剥离我们对一声鸟鸣、一缕夕晖的感动,正在扭曲以至拒绝我们拥有感动或被感动的权利和能力。”
说实话,这本书中关于孤独的内容并不多。但是其中关于文学的阐述让我受益匪浅。孤独只是这本书想要表达内容的表象,林少华先生自己关于村上春树,关于文学,关于美的感受才是本书精华所在。
为了方便大家利用电子书更好的学习,精心整理了网络上的各种电子书,有PDF版本的,也有TXT版本的,现有一万多本PDF的,七万多本TXT的,还有精心整理的天涯神贴,而且还在不断增加中,有需要的可以点击下面的衔接或者扫码下载: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z45OMvYM0Jy-BVuJJmRvtw?pwd=w3m9 提取码: w3m9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请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