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海上中国史

被遗忘的海上中国史

  本书作者罗荣邦认为,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古代中国从未停止对提升海洋实力的探索,及至宋、元、明时期,古代中国正式成为海上强国。
造船技术一度世界当先:从宋朝开始,中国的造船技术突飞猛进,可载上百人的大型商船已十分常见,在东方航运界掀起一场无形的革命……
航海足迹远至东非:早在宋朝,中国人对东海、南海、印度洋上的国家已了如指掌。至明代,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令中国人的足迹远至非洲东海岸……
傲视东方海域数百年:在南宋、元朝及明的初三百年间,中国水师的势力范围覆盖至印度洋。中国的船运业在水师的庇护下,在东方海道上的发展飞速提升……
翻开本书,从战争、贸易、文化等方面,看清古代中国如何一步步成为海洋强国!

编辑推荐

  1253古代中国其实是一个海洋强国!从海洋的角度看中国史!
造船技术世界当先,航海足迹远至东非,傲视东方海域数百年!
中国古代海权史经典之作!
作者是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中国史终身教授,中国古代海权史研究专家;
同时也是李约瑟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执笔人之一。
造船技术一度世界当先:至宋朝末年,可载上百人的大型商船已十分常见!
航海足迹远至东非:至明代,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令中国人的足迹远至非洲东海岸!
傲视东方海域数百年:在南宋、元朝及明的初三百年间,中国水师势力范围覆盖至印度洋!
翻开本书,从战争、贸易、文化等方面,看清古代中国如何一步步成为海洋强国!

作者简介

  罗荣邦(Jung-pangLo,1912—1981):美籍华人,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中国史终身教授,中国古代海权史研究专家,同时也是李约瑟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执笔人之一。
罗荣邦是康有为的外孙,幼年时曾与康有为度过一段四处漂泊的日子,许多年后编译的《康有为传记与论丛》令他小有名气。但事实上,他一生的重点研究方向在中国海洋史。
1934年,罗荣邦从燕京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硕士和博士学位。他曾协助李约瑟编写《中国科学技术史》,撰写分析中国水师的文章,还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内容涉及水力学、船只建造、航海以及海军武器系统等。
1957年,罗荣邦重新整理了他先前关于中国水师的研究,即是本书《被遗忘的海上中国史》。

目录

封面
版权页
前言
第一部分 促使中国海上力量发展的因素
第一章 海上强国的崛起
第二章 走向海洋
第三章 中华海权的建立
第二部分 南宋时期(1127—1279)
第四章 南宋水师的建立
第五章 1161年宋金之战及水师的扩张
第六章 海外贸易的发展
第三部分 元朝时期(1271—1368)
第七章 元朝水师崭露头角:1279年崖山海战
第八章 元军征战东亚海域
第九章 元朝水师征战东南亚
第四部分 结论
第十章 结论:元朝覆灭,明朝崛起,中国成为海上强国
尾注
译后记

前言

  12世纪初至15世纪初的三百年间,中国发生了根本、深刻的变化。这一时期的变化,如从战国的分裂混乱到秦汉的中央集权一般翻天覆地,如从南北朝的动荡不安到隋唐的专制统一一般广泛深远。宋、元及明初时期,智知发展,经济形态转变,但同时政局不稳,社会动荡。正如混乱无序的15至17世纪,欧洲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一样,中国在兵荒马乱的12至14世纪也在向近世转变。和欧洲一样,在这段历史变迁时期,中国开始关注海事,进行海外扩张。
事实上,从南宋到明初的三百年间,中国人的海上活动和海外活动范围如此广泛,影响如此深远,可以说中国更像是一个海权国家,而非陆权国家。中国海是指中国的海,不管是事实上还是名义上,即毫无异议属于中国海军管辖的领海。中国人在其海军的庇护下对其他国家、地区施加了政治影响,范围东起日本,西达锡兰,北至黄海,南到爪哇海。中国的商人控制了富庶的东亚的贸易,从热带陆地到南海都散布着华人聚居地。
中国人更多的是通过海洋而非陆地进行对外贸易和拓荒,外国人和新观念大部分也是通过海路进入中国。因此,研究中国海事活动的历史与研究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发展一样有重要价值。这种研究展现了过去数百年重大事件的时代背景,给出了16世纪至今中国人如此应对西方人的解释,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上与东方其他国家的联系,明白今天东南亚数量众多的华人根在何处。
奇怪的是,大多数学者对如此重要的一段中国历史毫无兴趣。过去,很多传统史学流派的中国历史学家不屑撰写有关中国海洋的历史。一些西方学者通过如今的中国来判断过去的中国,不愿承认中国曾经也是海上强国。还有一些人主观地认为,欧洲人16世纪敲开中国大门之后,或是19世纪用枪炮轰开中国的国门,中国才与世界其他国家发生海上联系。
当今的历史学家逐渐认识到海洋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巨大影响,以及中国通过海洋对其邻国产生深远的影响。20世纪已经出现了大量中国、日本和美国学者的文章,开始阐释中国的海洋史。但研究表明关于中国海洋史本身的专著少之又少。本书旨在为填补中国历史中海洋发展部分的研究空白抛砖引玉。研究中国海洋史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本书只进行了简短的介绍,且中国海洋史时间跨度很大,主题不胜枚举,所以笔者也只能遗憾地选取相对较短的一个时期进行研究。
过去八百年的中国海洋发展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127年开始至1450年,这一阶段中国拥有强大的水师,积极地进行海外扩张。书中后面的章节只讲述了这一阶段的部分历史,关注中国在1127年到1368年间崛起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海洋大国的历程。现存有很多史料是关于明初水师的辉煌成就,当时中国的水师力量发展到了极致。第二阶段从1517年开始到1840年结束,这一阶段中国对东亚的海上国家及西方国家主要采取了防御保守的战略。
在12至15世纪中国发展成海上强国的这段历史中,唱主角的是南宋、元及明初的水师及其在东亚海域的表现。和其他国家的海军一样,中国的水师也是国家战略的一部分,因此也要应对突发的国内政治,处理国际关系。在水师参与的战争中,有些完全是海战,有些则是水陆作战——海上行动与陆地行动密切相关。因此,为了说明背景并使水师活动的论述有一定的连贯性,书中会讨论到政治事件和国际关系,陆地上的军事行动等。按理,内河战争本不应属本书的讨论范围,但书中对此还是做了一定的研究,因为南宋、元、明朝的水师都曾在长江作战。内河临江的战争对海上力量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书中还有几个部分会讲到贸易和拓荒,这也是推动海权发展的重要因素。

精彩书摘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蜿蜒曲折的海岸线,北起杭州,南至中南半岛边界,全长3050英里,占中国5360英里海岸线的57%。岛屿罗列,岬角、入水口及港湾交错,形成了曲曲折折、凹凸有致的海岸。仅浙江省就有海岛1806个,再加上福建省的599个海岛和广东省的540个海岛,东南沿海共有2945个海岛,约占中国海岛总数的四分之三。中国有62个避风锚地,其中47个位于东南沿海,4个位于台湾和澎湖列岛。
天然港口能否发展成港口城市,主要取决于其与内陆的距离远近。港口发展需要便捷、经济的交通条件。山东和辽东有一些不错的港口,但它们缺少通往内陆地区的河道,因此无法繁荣兴盛。东南沿海的一些港口也有类似的缺陷,它们与内陆的联系被南岭山脉阻断,且河道太短,水流太急,无法将人和货物运输到太远的内陆地区。
在中国的海岸上,条件最好的港口并不一定都能发展成为卓越的港口城市,而兴旺的港口城市也不一定是条件优越的港口。广州位于三江汇合处,是中国最古老的海港城市之一。
通过河道,广州向西可到广西,向北可达湖南;穿过唐朝时期修建的南岭古道则可至江西。扬州位于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其发展成了繁荣的港口城市。12世纪时,位于今日上海的华亭港开埠后日渐繁荣,取代了扬州的位置。上海的商人最远能到内陆地区的四川进行贸易。天津在元代被称为直沽。南方的漕粮和海外的舶来品分别通过漕运和海运北上,必须经过天津,才能到达忽必烈和永乐皇帝所在的京师,天津因而慢慢成为中国北方的重要港口城市和枢纽。广州、扬州、上海和天津都需要时常疏浚河道,才能保持港口的畅通。

为了方便大家利用电子书更好的学习,精心整理了网络上的各种电子书,有PDF版本的,也有TXT版本的,现有一万多本PDF的,七万多本TXT的,还有精心整理的天涯神贴,而且还在不断增加中,有需要的可以点击下面的衔接或者扫码下载: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z45OMvYM0Jy-BVuJJmRvtw?pwd=w3m9 提取码: w3m9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0

评论0

请先

没有账号? 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