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柳红 著,理想国 出品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内容简介:
1980年代是一个经济学家群体作业、团队作业、发挥组合影响的时代。从空间而言,他们的舞台多在北京三里河、月坛北小街、皇城根9号院一带;从人物跨度而言,上下三代。
*代,出生于1920年以前,几乎都是忠诚于共产主义的“老布尔什维克”。1949年后,是他们怀着后人难以想象的理想,参与创建了中国的计划经济制度;又是他们*早觉悟到这是一个没有出路的制度,以极大的勇气批判、改革他们亲手建成的制度,像孙冶方、薛暮桥、蒋一苇,等等。
第二代,出生于1920—1940年。他们中有的在民国时期上大学,接受了西方经济学训练,像刘国光、董辅礽、高尚全;有的1949年以后入大学,以学习《资本论》和苏联政治经济学为主,改革开放后,得以学习现代经济学,像吴敬琏、赵人伟。他们年富力强,承担起历史使命,参与了体制改革,也觉悟到经过改革的制度有各种弊端。他们将学术理念、国际视野融合,承上启下,又不可避免地带有深刻的历史局限。
第三代,出生于1940—1960年,主体是“老三届”,当过工人、农民、知识青年,对中国社会有着深入体察。1970年代末,他们重新获得受教育机会,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学以致用之心,投入改革洪流,风云际会,机缘巧合,以30岁左右的年纪,切入改革核心问题,将发自中国社会基层的改革意愿和呐喊转化成政府的文件政策,转化成学术理论,参与和影响了中国改革,在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
三代经济学人为国人接受今天认为的常识付出了极大的心智。这本书选择1980年代的经济学家群体,通过一个一个人物和事件来展现1980年代改革开放的宏大历史画面,以及三代经济学人的探索和努力。
本书曾获《新京报》、《中华读书报》年度图书,入围新浪、搜狐等媒体年度好书榜。此次增订新收录《历史之棱镜——莫干山会议三十周年再记》、《辉煌,但是不可持续——解读“五道口”现象》、《杜润生:好大一棵树》等篇目,并有著名经济学家朱嘉明先生新序言《1980年代的“民族记忆”》,以及朱嘉明回忆马洪先生的长文《马洪——一位知行合一的经济学家》。
八〇年代:中国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增订本)(pdf+txt+epub+azw3+mobi电子书在线阅读下载):
下载电子书
网友评价:
- 出生于80年代后期,对那时候的改革没有印象。现在回过头来看,那时候的一些前辈真的非常值得尊敬
- 包装完好,送货上门服务态度很好!
- 这本书不错,很实用
- 值得看
- 挺不错的一本书
- 述人述事,追忆往昔荣光;鉴今鉴古,还昭来斯情怀。其实我买,主要是为了作者柳红老师去的。
- 当当的书满足了读者求知、求学、求教、求新、求悟、求实的愿望与追求。
- 以她对八零年代经济学人特有关注的视角,力求真实的再现那个年代~
- 第二次购买,第一次阅读的时候,读得热血沸腾~
- 该书对于了解80年代那段并不遥远的历史十分必要,是本值得读的好书
- 还没有看完
- 不错,买完就没了
- 这是一本非常棒的书,涉及到了我国经济改革的方方面面,阅读那段历史,能更好地理解当前的国情。历史不应被抱怨与否定,而是学习,为的是更美好的明天。当我读到前辈们不计较曾经受过的政治压迫,怀着忧国忧民之心,为我国的经济繁荣鞠躬尽瘁,内心充满了感动。我为我今天拥有的一切心怀感激,也愿意为了更美好的明天,接过改革事业的接力棒,不管多艰难,也要尽全力跑下去。相信那饱含生命的热情书写的历史会激励一代代的中国儿女愿意扎根这片国土,奉献自己的智慧。
80年代,是浓缩的时代,物质匮乏、精神饱满,但80后的我始终相信社会的进步,在喧嚣下面孕育着纯粹,积聚起来将是更大的力量!你,我,并不孤独!
- 正确看待历史的一个人的观点正在阅读
- 好
- (全文见:****://***.keepwalking.org/?p=1583984)
一
不懂经济学,也对经济学家素无好感。在一篇专访中,作者柳红的语言表达和观念阐发,以及所论及的这本书的叙述方式,让我觉得或应值得找来翻翻。还得承认,这本书对“80年代”的聚焦,以及专访中所流露的对80年代的特殊情感,甚至以及,“光荣与梦想”这个曾在80年代打动过我(威廉·曼彻斯《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实录》,应该可以列入80年代最具感染力的读物之列罢),而今已被用得太滥,但依然能给人莫名的特殊感觉的词儿,也都是我对这本书感兴趣的说得清与说不清的原因。
作者将已有的80年代改革史叙事范式,归纳为“革命史”、“现代化”及“社会和文化”三类,并将自己的记述,概括为以体验性的感性认识为基础,做写生和白描,以个体或群体人物为中心、为线索,以人来叙事、带事,注重细节,注重人与事同历史时空和历史走向的联系,从人和事件,拎带制度、机构、组织等等的历史作用。对“史”的认知与把握,这种视角,这种体裁,从更大范围来说,当然并不算创新,但就特定的主题、题材而言,尤其是将其理念与思路贯彻到实际的采撷梳理中,端的不容易。
500多页厚厚一本,现在还只是主要翻看了序言和后记。从专访中得来的感觉没错,文笔很好。至于作者是否践行了初衷,以及,史实与观点如何,完全是陌生的领域,不敢妄论,但文字中呈现的历史视角与历史感,确让我读来有兴致、有感触。遗憾的是,这兴致与感触只能更多地游离于这本书的内容之外。
比如,作者自序中对彼时经济学人“影响力”的景观描画是有趣的。之所以“有趣”,自然是源于同“今天”的某种比对。可以同作者对彼时经济学人的描画相映衬,刘国光为本书所作序言中,也有一段话”值得”唏嘘,且更堪玩味:
“人们常说,历史是一面镜子。奇怪的是,活在当下的人不愿意面对历史的镜子,有的人可能太忙了,有的人可能太傲了,有的人可能自卑,这都好说。我认为还有一种情况,这面镜子不仅照出底细,还有内心深处不愿面对的事实。”
同样有趣的,还有柳红对上述景观纵深处的某些关系的分析。(“在历史上,1980年代,是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与经济学家的关系最为特殊的时期。”那一段)这种分析,读者同样会有各自的联想,以及,各自的比较与判断。
二
每当看到有人论说80年代,我一定会习惯性地、下意识地寻找其对80年代之终结的观点,及其对80年代之终结的刻画方式。在作者自序中,柳红在这个问题上的表达,依然文笔通透,观点鲜明:
“到了1989年,虽然经过10年改革,可是没有来得及形成一个足够强有力与改革进程利益一致的社会阶层。……这是1989年春夏之际的深刻历史背景。
1980年代的经济改革原本是存在着自身发展方向的。主要包括:其一,调整市场和政府关系,加快市场发育,抑制政府膨胀;其二,全面推进非国有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形成中产阶级,避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其三,将贫富差别控制在合理范围,建立社会福利保障系统;其四,推进政治改革,实现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的同步,从制度上抑制腐败现象。但是,历史常常存在拐点,存在关键的年月。1989年就是中国当代历史的拐点。中国改革的决策集体彻底改变。影响决策的结构变了,改革的内涵和价值取向变了。”
在自序中,柳红对“大历史”这一概念,反复提及,用以强调本书的观照视角与写作理念。高尚全所作的序言,也认可了这本书的“大历史尺度”。柳红提出,“从大历史的角度看:1980年代的改革,其实孕育了中国后来多种走向的基因。中国在21世纪的演变的各种可能性,都可以从1980年代的改革中找到原因,发现征兆。”这个说法,我相当认同。事实上,我越来越怀疑我们以往看待历史进程的某种线性的、“一对一”式的因果观、决定论。“基因”与“可能性”这类提法,虽然显得有点含混,但可能更接近现实进程中活生生的历史的吊诡。
不过,作者对80年代“改革”的结果与成效的判断,尤其是对所谓改革“自身发展方向”的归纳,以及历史的“另一种结果”的潜在祈盼,我却心存狐疑。经历了80年代的猝然终结和90年代以降的颠簸,兼以基于此情此景、零星散碎地回望更多的“年代”……尽管依然感奋于80年代之中的那些激情与纯真,但对“改革”所牵扯裹挟的一切,已经不敢轻言相信,难以确定好恶。
所以,我怀疑作者所认为的80年代经济改革的“自身发展方向”,是否真的悉数如彼,是否有意无意地屏蔽了其他的“基因”和“可能性”;我也怀 疑“民众的改革需求发生分裂”,是否在80年代猝然终结前就已经具有那样的严重性。孙立平曾提到一个观点,“改革共识基本破裂”,同样涉及80与90年代的代际转折,令人感慨于利益格局的变迁及汹涌其中的瓜分与掠夺。我想,无论如何看待评价年代转折之后,也总不宜过分理想化地回望我们钟爱的80年代。难以抑制的怀旧情结,或许反倒无助于追捧那个年代的珍贵遗产,也无助于真正辨清作者所言的“历史的能量”。
在自序中,柳红有这样的深情感触:
“1980年代,集中了今天久违的激情、想象力、热忱、浪漫、理想主义、人文精神。人民支持启蒙,崇尚真理,独立思考,自由表达。王小波说过:让我们歌唱80年代。王小波是意识到1980年代价值和对历史深远影响的先行者。除了王小波,还有许多在1980年代尚是青年的一批人,包括我本人,也有1980年代情结,拒绝用“往事如烟”“恍如隔世”来描述那个年代。这不是单纯的“怀旧”,其背后是对于1980年代的理想和价值判断。
1个世纪有10个10年,但是,在1个世纪中,不是每个10年都同等重要。人们在经历1990年代,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之后,几乎不约而同地发现,1980年代的影响是如此深刻和深远,其遗产是如此沉重和丰厚。1980年代承上启下,其重要性也许还需要更长时间,甚至两三代人才会得以全面评估。”
尽管对某些事情有不同的认知或感觉,但对作者有关80年代历史价值的观点,我高度认同。也同样相信:“至今在中国,依然存在着一种无形的,但是确实作用着的1980年代能量。某种历史的能量不会因为时间流逝而丧失,反而会积聚和裂变,就如同某些宇宙能量一样。”
在这里,我更想同时强调的是,经历了90年代和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之后,在愈发感怀80年代的时候,是否也需要警惕一种思维方式,我称之为“80年代式的浪漫”。80年代是数十年变迁中一段绚烂的时光,但也依然在数十年变迁的运行轨迹上,一些振奋人心的“基因”滥觞、蕴蓄于此,而一些我们并不喜欢的基因,恐怕仍在延续——忠实地复制,并孕育着某种突变。感奋于80年代激情的燃放,而借用80年代的“镜鉴”,去看待过往、瞻望未来,有时会不知不觉地陷入简单化的二元观,诸如好与坏、进步与落后、开明与僵化……而这,显然并不妥切……
- 不错,80年代,塑造了现在一切的年代,值得阅读
- 很不错的版本,一些当年的资料描述得历历在目!
- 挺好
- 写得不错,柳红女士有水平
- 正版好书值得推荐!
- 618很优惠
- Very Good~
- 读其书而想见其人,八零年代的精神气质与担当跃然纸上,让吾辈小子自惭形秽,羡慕不已。推荐多人阅读,无不激动、畅怀。可惜呀,时代竟然走到了今天。也证明八零年代除了光荣与梦想,也还有自私与闭塞,后者有待他人来写了。
- 很好看的一本书
- 喜欢这类书籍。
- 等了很久才买的书,有助于了解当年学人的思想及努力
- 包装完好,正版无疑,好评!
- 从经济学家的角度看80年代改革开放历程,帮助思考当下有关改革的各种声音,背后的渊源、发展和博弈。学习过去,理解当下,展望未来。
- 这个商品不错
- 很好,非常不错
- 中国经济学的发端时代
- 物流不错
- 好书很有用
- 书是好书,我之前在书店,选好的才上网订的!但收到货后,发现书的纸张有点差,整个书是斜的!
- 非常期待的书!
- 图书质量很好,非常赞
- 1980年代,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年代。我们当年的记忆,被柳红唤醒。
- 非常满意!
- 非常好,看了非常棒,装帧也非常好
- 看了这本书,让人很感动,改革初期一些文人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时代变了,许多学者应诚实地回顾这段历史
- 这本作品主标题是八零年代,让我想起了几年前读的一本印象颇深刻的《八十年代访谈录》。这本作品所写内容的话题性“局限”在经济学人这一块,但又不仅止于此,从那些经济学人发生的故事,可以照射出八零年代。因对经济学啥的有些犯怵,不过这本作品一点也不晦涩,没有什么经济学的艰深理论,是一本故事书—打捞的那些被遗忘被歪曲的故事。想起作者在前言中的一句话,重温80年代,这是他们的故事,也是你们的故事。
- 理想国的书从没让人失望过。
- 好书啊,让我更加理解了老一代经济学家们所经历的一些事情
- 追寻前人的思想,才会知道如何反思
这本书虽然只是经济观察报柳红专栏的合集,但是仍然是值得再读,三读,四读的。
每次阅读都有不同的体会。 不回顾前人的思想,当年的境况,如何能理解当年改革的艰辛与曲折。
- 好
- 了解80年代经济界不得不读的一本书。每一个常识要践行都不容易。
- 本书描写了八十年代公共政策背后的意识形态之争,以及各类知识分子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故事叙述清晰,但是在思想深度上有所欠缺。
- 这年代还有光荣与梦想吗?哦,是那种真正的。在书店看到这种,当看到光荣与梦想这几个字时,有些疑问,又有莫名的感动…..比较卑劣地记下书名,回来上网购买。推荐下这本书吧。
- 柳红说:我们挖掘历史,不如记录历史。八十年代最值得记录的就是改变,而经济体制改革是核心。柳红记录了这段历史,使我们明白其中的一些所以然。
为了方便大家利用电子书更好的学习,精心整理了网络上的各种电子书,有PDF版本的,也有TXT版本的,现有一万多本PDF的,七万多本TXT的,还有精心整理的天涯神贴,而且还在不断增加中,有需要的可以点击下面的衔接或者扫码下载: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z45OMvYM0Jy-BVuJJmRvtw?pwd=w3m9 提取码: w3m9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请先
!